两人回来的时候,啥也没有,口粮走的时候也都带走了。回来又没带回来,钱也不知道是丢了还是怎么着,也没了。刚回来连饭都吃不上了,还是范书记从家里给背了半袋子玉米面儿过去。
这世上呀,真正傻的人并不多。万刚两口子往地头上一搬,知青们就越发的安静如鸡,老实得跟鹌鹑一样了。高明跟许三喜的工作那叫一个轻松,说令行禁止都不为过,指哪打哪,让干什么干什么,一个个的,乖得咧……
连带着,林场里和江湾屯的知青们,也都越发的听话了。之前也都被收拾得差不多了,这会儿才发现,他们算幸运的了,最起码李场长和于队长不下死手啊……
呵呵,这帮子傻孩子哟,你们怎么就忘了那两个被收拾得想跳河都死不了的举报人还在牛棚子里养牛呢?
日子总算是又回到正轨上了。
领导们刚刚松了一口气。
又来事儿了。
谁呢?
正是出去上大学的几个。
也就是刚开学两个多月吧,李小川就往回写信,说啥也不想念了。学校里根本就吃不饱,食堂那饭,别提了,全是粗粮不说,那饼子里都能吃出来石头子儿来,还有那菜,清汤寡水的,连个油星儿都看不着不说,时不时的还能看到虫子啥的,可把他给恶心坏了。
更让他受不了的,还是学校不怎么上课,上课也不学文化知识,竟是各种精神、文件啥的。听着就闹心。要不就是出去串连,批这个斗那个的。他也干不了那个活儿呀。下不去手。不去还不行,跟着凑人头只看着吧,也不忍心,还过不了良心那一关,一晚上一晚上的睡不着觉。老做恶梦。
老李接到信,愁的呀,头发都白了。你说这好不容易儿子出去上大学了,以为要出息人了呢。可看这么势头儿,怎么就让他那么心惊胆颤的呢?别说出息人了,这儿子搞不好都得搭出去。
他就一趟一趟的找领导,你们说咋整吧。
把赵场长跟范书记给愁的呀,见到老李都往出躲,可躲得了初一也躲不了十五啊。总有被堵到的时候,可领导也没招啊,大学的事儿,他们也管不到那么远啊。
这一个还没打发明白呢,赵雅丽也往家里写信,说的都是一样的事儿,一个是吃不饱,有钱都没地儿买吃的去,再说也不敢出去买去呀,被发现了要挨批的。再就是学不到东西了。
孩子往回写的那信上,都是眼泪哭湿得痕迹。
可把赵家二婶儿给心疼快了,在家里都不知道跟赵二叔闹了多少回了,赵二叔那腰上,都是青一块紫一块的“爱的印记”,得亏是入冬了穿得多,要不然可把人丢大了。
老李找上来,那还能躲一躲,自家亲兄弟找上门了,赵场长那真是,躲都没地儿躲去。
能怎么办呢!
“再坚持坚持。我再想想办法,好歹把这一学期先念完了再说。”好歹是把人先安抚住了。
可等到放了寒假,连着林场那孩子,回来一个个的,面黄肌瘦一脸菜色的那个可怜样儿哟。一个个的,见着领导,哭得呀,那么一个惨。反正是说啥也不想去上学了。
“你说你们俩咋那么实在呢,不会装病啊?”两人到诊所里开药的时候,方淮心就训他们。一个个的,把肠胃都饿坏了。刚一回家,家里说给补一补吧,一顿饭下来,上吐下泻的都给整诊所来了。
“装病有啥用啊,总有好的时候吧……”赵雅丽委屈的呀。她现在就觉得冤死了都,本来没她什么事儿的,都怪那个万刚,非得折腾。早年就是因为学校里不太平,她跟江彩霞才让赵场长给接回来的,还想着大学不能像中专那么闹腾呢。结果,更严重。以后,她再也不想离开山里了。恨死那个万刚了。
“就是装病,不用出去闹腾了。在学校还是吃不饱。也不知道那些人是不是脑子被门夹子,居然还觉得学校的伙食好?一个个的吃得可欢实了。”李小川更关注吃不饱肚子的事儿。
“你们这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也就是咱们这地界,地多人少,场子里人心又齐,才让你们从小到大没受过穷没挨过饿,时不时的能吃顿细面儿改善生活,又临着江靠着山,从来没缺了鱼、肉吃的。不知道外面的人过的都是什么日子,那些地少的地方,前几年遭灾的时候,树皮都抢不上,树叶子都吃光了。就算是这几年,缓过来一些了,谁家一天能吃上三顿饭了?这些地方出来的孩子,能见到粮食,那可不就是好伙食了吗?”两位老大夫中的一位听两个孩子的报怨,到底没忍住,插了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