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那就再看看,别着急啊,儿子们。咱先上学,一点点儿来,好吗?”方淮心一锤定音。
两口子第二天就带着孩子们去学校报名。校长姓王,戴着特别厚的眼镜儿,四五十岁的年纪,看着有点儿木讷,但一说话,倒是挺圆滑的。方淮运也怕外甥们上学受阻,也是动用了关系的。所以,校长很好说话,再一看进来的三个一模一样儿的小男孩儿,特别有礼貌,一进来就给鞠躬叫校长好。他问了两句,孩子们应对得也很流利,一点儿不像他以为的农村出来的孩子的那种木讷。一听说还想跳级,才犹豫了。
“这样吧,先让四年级的老师出套卷子,咱们摸摸底,要是你们都能考八十分以上,我就同意你们跳级,行不行?”这大跃|进时期过来的人,他就怕呀,怕这当爹妈的想一口吃个胖子,心里没数儿,再把孩子给害了。他又不好直接说,只能让考试了。当然了,要是真摊上几个小天才,那他就更高兴了。
仨小子还能怕考试吗?考呗。
四年一班的班主任王老师,一听校长说要给她送三个小天才来,乐得什么似的。一听让出考卷,人家一想,不是天才吗?那就按天才的标准来吧。给出的题,一多半都是超纲的。等卷子出完了,带着题一进办公室,看到坐在那里,还没有桌子高的仨孩子,当时就有点儿傻眼。这到入学年龄了吗?就要上四年级了?
等卷子一答出来,老师就更傻眼了。没找着扣分项。
校长也是一直没放在教鞭的内行,那题人家一看就知道是个什么水准,所以,对结果,也比较傻眼,然后就是兴奋。他也是扫了好些年厕所的,恢复工作也才半年时间,就能遇到这样的好苗子,那可是老师们最喜欢的事儿了。
于是,很顺利的,孩子们入学了。老师在知道孩子们才六周岁零三个月不到的时候,就更宝贝了。手捂手按着的,当自家孩子一样儿带着。来了三个一模一样的小天才,很快成了学校的一景儿,孩子们也都习惯的被围观。到也没什么不适应的。
学校不管饭,每天早上在家里吃过早饭,罗玄就用他淘涣来的三轮车把孩子们送到学校。中午的时候,孩子们到小舅家吃饭,晚上罗玄再去接。
方淮心呢,除了每天早晚给孩子们做饭,其他时间,就是整理手里那些个院子。还得收拾隔一条街的二进院给罗道士老两口。罗道士喜欢古玩,她就全按着两百年前的老宅子那种模式给布置的,保证一个花盆一个笔洗都是有来历的。绝对的古朴。
还有给高明家的院子,在打电话跟他们两口子确认之后,直接把钥匙交给了高明的父母,老两口一听说儿子在京城买了个小院子,跟着方淮心和罗玄一起去看了一下,虽然只是一进的,没有倒座房,进门就是院子,除了东西厢就是主屋和两边耳房了。大间九间,耳房两间。也是高兴得不行不行的,一听说,这院子足足花了一万多块,就觉得越发对不住儿媳妇。两口的工资有多少,他们也都是知道的,又养着三个孩子,这些年补贴家里的也有两三千了。怎么也攒不下来这些个,肯定是借了钱,还得媳妇娘家帮衬。老两口那眼泪就没停下。
后来方淮心再去看的时候,才知道,人老两口就没住主屋,带着老太太住的东厢,把整个院子收拾得停停当当的。
林援的房子,也是直接给了林家父母,怎么安排方淮心就不管了。是租也好,还是怎么着,都随人家父母安排吧。
李英和李小川两口都不在,又没有亲人在京城。李英她爸倒是在,可那有亲人跟没亲人也不差什么,院子的事肯定不能让那边儿知道。所以,方淮心给收拾出来之后,把房子给租出去了。是罗玄办的,他跟着慕易往农村跑,来回的倒腾吃的用的,认识的人多,有那家里实在是住不来的,就把房子给租出去了。一间厢房一个月八块钱,主屋不租。没几天倒也都租出去了。都是挑了又挑的老实人家,刺头儿的肯定不要。这样,一个月也有四十多接近五十块钱的收入。
李小川退学之后,回去自己开荒种大米,他那是特意跟人家学过的,能种不好吗?他又是活泛的人儿,这些年,收的大米,都是偷偷摸摸的往城里卖,还让车站的人帮着往外卖。正经攒下不少的钱。辛苦是真的辛苦,但也确实有收获。再加上李英是豆制品厂的厂长,工资高,两口子又没孩子,日子过得好着呢。其他人看李小川种大米挣钱,都跟着把自家的旱田改水田,哪怕就是不往外卖呢,自家也能吃上细粮了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