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都对自己之前的坚持产生质疑了。李英两口子,就是回了城,也有本事挣一口吃的,留在大山沟里,真的就是对他们好吗?
“好,那我就扫榻以待啦。”有这么个人撑着,肯定塌不了架子。
说起来改造王府别院。方淮心又想来一个人,“百顺儿现在做了副科长了吧?”
“可不是,说起来,那孩子是真有天分。手艺也好。放在农场,可惜了。”农场能有多少工程,除了盖房子,还是盖房子。真没啥技术含量。
“不知道王叔能不能舍得让百顺儿出来自己干。”出来了,工作可就丢了,现在能有那么大魄力的人可不多。
“那有什么舍不得的。就是没干好,难不成你姐和你姐夫还不能给你找个班上?”人家王叔接到电话时候,想得到是清楚着呢。
干脆利落的就给儿子办了病休,把孩子送到火车站。百顺就背了个小包儿,除了一身儿换洗的衣服和自己的几百块钱小金库,一身轻松的就进了京了。
他这一来,家里就更热闹了。总不能让他住在外面吧。毕竟不是外人。
跟胡魁一起住后院东厢里。每天跟着罗道士往王府别院那边儿跑。一边张罗着招人,组建工程队。方淮心说得很明确了,要他组织一个工程队,工地那么多,不怕没活儿干。那这工人就得用心的挑了,要长用的嘛。
二十四岁的小伙子,一下子就接了这么大的活儿,王百顺的压力可想而知,罗道士喜欢这孩子,就天天带在身边教导着。
罗玄百忙之中,还是抽出来时间,跑了几趟以前常跑的村子,定好了青菜,让那边儿每天早上把菜给送到几个院子里。各种调味料的铺子也是他帮着订的,走街串巷的时候,哪家的东西好,哪家的买卖好,他都熟悉得很呢。
方淮运帮忙找的厨师也找到了,是一位六十多岁的大叔。御厨的后代,解放前就跟着他父亲在大饭店里做厨房的,后来自家开了小饭馆,也是远近有名的。因为不愿意公私合营,才把饭馆关了,到国营饭店里上班。去年才退休的。硬是让方淮运给请出山了。
有大厨坐镇,菜肉也都备齐了,火锅店终于开业了。
一共开了五家火锅,一家家常菜,说好了做私房菜了,所以也没有大张族鼓的弄什么开业典礼。就把相熟的亲友请到最大的一号店里一起吃个饭就算是开业。
刚开始。生意确实不多。
说起来,第一笔生意,还是慕家老爷子帮忙介绍的。上面那位老爷子把一位大老板请出山做信托公司,要跟外国人做生意。那位大老板把以前做大生意的一些老朋友都请出来,一起做买卖。慕老爷子跟那些人是老关系了,那些聚会什么的,他都是必请的人。老爷子就给大家推荐了罗家饭馆。
后来开学术会期间,方南国也请了一些老朋友到饭馆小聚。
有这么一群大佬客人,一传十,十传百的,再加上罗玄、林援和慕易他们也会带着同学偶尔聚会,还会介绍他们的发小、朋友什么来吃饭。还有夏元,他的老关系那就多了去了。为啥当初同等级别的那些人在运动结束之后,没有坐牢的,也都靠边站了,人家虽然也低调了,位子却还是坐得稳稳的呢。那是当初人家保护起来的人,也足够多,后路早都铺好了。
一来二去的,虽然客人还是不多,六家店加起来,一天也能开上十几二十桌。成本是能赚回来的,不用方淮心再往里搭钱了。
她一点都不着急,慢慢来呗。本来也没想着能一下子就赚多少。最主要的是不让院子空着。
八月的时候,谢疏行进京了。
他这动作可是够慢的。四月份的时候还说回去交代好了工作就来京城呢。这一交代,就交代了四个月。
这会儿,当初他们去考查过的工业区,已经有几十家工厂在建了。第一家工厂都已经投产了,产品出了工厂都不落地就卖掉,好些个小商贩都排队在厂门口等着进货,都不用出省,就在当地,那些个东西就都能卖掉了。
市场一放开,现在谁都看得出来,机会有多大。他这会儿可不就跑来了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