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第十一章
两年多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事儿,比如,许维安的表姐孙月结了婚,再比如许维安暑假期间编辫子(用麦秆编成辫子,再制成草帽)攒了大约有十来块钱的私钱,足够他初中两年的学费了,而且他在初中找到了一个能赚钱的活计,坚持下来,估计能把高中的学费攒够。
那个年代,棍棒之下出孝子是农村教育孩子的主流观念,时不时的都会有孩子在前面笑嘻嘻的乱窜,家长在后面拎着棍子追的场景出现。许维安有时候被打的狠了,身上的伤痕好多天都不退,到了外婆家,老太太自然会问起。许维安刚开始还忍不住疼痛和委屈,向老太太诉说。后来许维安发现老太太虽然心疼他,但对棍棒教育深信不疑,许维安就不再提起这些事儿。
实际上,对孩子的话老太太哪会全信,对于许维安口中的委屈也只当他是孩子式的夸张。老太太也明白没有血缘关系,亲家家里恐怕也不会对许维安多好,但自己的女儿自己清楚,绝对不是无情的人,哪里会看着养大的孩子受委屈。老太太善良了一辈子,根本不知道女儿因为结婚后七八年没孩子,被婆家逼迫的变了心性。
因为多年生不出来孩子,许利民也不是个体贴的,孙玉兰受了不少罪。眼看着没孩子,只能抱养孩子,不仅要继续受婆婆责难丈夫冷脸,还得把没血缘关系的许维安当自己孩子养大,孙玉兰怎么会喜欢许维安?再者抱养许维安不久,孙玉兰就怀了孩子,她不像许老太太那样迷信。看到这个时刻提醒着自己多年没有生育能力,且占据自己孩子位置的许维安,孙玉兰恨不得他从来没存在过。只不过,许奶奶迷信,觉得许维安为许家带来了福气,坚决不把许维安送回去,于是许家就养着许维安。
老太太年纪大了,老伴儿又是不管事儿的,老两口干不了地里面的活儿,口粮都是两个儿子兑的,尽管儿子都很孝顺,但一家要供养两个学生,一家要给儿子攒家底娶媳妇,饭都是勉勉强强才能吃饱,日子都不好过,所以老太太才没有在女儿生养后把许维安重新接回来,但又怕他受委屈,只能借口需要许维安干点儿小活儿,在寒暑假的时候把许维安接到身边来看顾两三个月,也减轻一下女儿家里口粮的负担。
已经是初中生的许维安在寒假的时候在外婆家再次见到了闻迪。
尽管孙林去家里接他的时候就告诉他闻迪在外婆家等着他,真见到了站在河堤上笑吟吟迎接他的闻迪,许维安还是有种恍惚感。
“安安,还记得我吗?”闻迪将他从自行车上抱下来,笑着捏了捏他的小脸蛋儿。
“小哥哥?”许维安还有点儿不敢相信自己想念了那么久的人会出现在眼前。
“安安怎么会不记得你,每次我一回家,他准问起你,一旦知道你没空来玩,他准泪眼汪汪的,那惦记你的小摸样,啧,弄得我都要嫉妒你小子了。”一旁的孙林打趣道。
许维安被打趣的满脸通红,不敢去瞧闻迪的反应,但又忍不住,就悄悄的瞄着闻迪。
“哈哈……真的吗?我也好想安安呢。”闻迪一瞧许维安的反应就觉得有趣,抱着他一通揉,弄得许维安的脸更红了,不知道是羞的还是被揉的。
“好了,你带安安去老宅吧,我把自行车送回家就过去。”笑看了两人一眼,孙林也不等回应,蹬着自行车走了。
“安安,谢谢你送我的东西,我很喜欢。”闻迪说道,顺手拿过许维安的书包,背到自己肩上,然后牵起许维安的手,捏了捏,拉着他向老宅走。
寒暑假的时候许维安都能收到孙林捎给他的闻迪的礼物,有时候是吃的,有时候是学习用的精致的笔记本。他没什么大钱,也不能远行,买不到什么像样的回礼,但他真的很想送点儿什么给闻迪。在外婆的建议下,他趁着季节,摘些槐米、挖一些孛荠什么的让孙林捎给闻迪。
许维安摸了摸头上的虎头帽,仰着小脸望着闻迪道:“闻迪哥,我也很喜欢你送我的礼物”,指了指自己头上的帽子,眼睛闪闪发亮,得意道:“呐,你看帽子跟新的一样,我保护的可好了。”
事实上,关于这个帽子他不只挨了一顿打。那么好看的一顶帽子,村上的孩子都没有,就他一个人有,当然受到各种的羡慕嫉妒。他的弟弟妹妹也眼红,跟他讨要不成,又哭又闹,许利民和孙玉兰少有的放软了态度,承诺只要他把帽子让给弟弟妹妹,过年的时候给他做一件新衣裳。他从小到大穿的都是百家布,有的甚至是弟弟妹妹们的衣服拼接的,拥有新衣裳当然高兴,但虎头帽是他从小到大,唯一拥有的属于他的东西,而且是闻迪送的,他不愿让给别人,就没答应。事后,弟弟妹妹哭闹不休,许利民的脸色难看极了,找由头打了他一顿,孙玉兰也半个月没给他好脸色。许奶奶知道这事儿后也给了他几个耳瓜子,骂他是白眼狼,喂不熟的。闻迪送给他的精美的笔记本、笔之类的他也会分给弟弟妹妹,但虎头帽他真的不舍得。虽然很疼很难过,但帽子没被抢走,他觉得就算自己再挨几顿打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