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我就喜欢听‘最高’(さいこう)这样的评价。”
他以不太标准的发音回应,“すごい!”(厉害)
“你就嘲笑我好了。”
叶钊搂着她的腰在沙发上坐下,“说正事儿。”
李琊瞧了他一眼,“请讲。”
“下周我还要出差一次。”
“什么?你们的研讨会有完没完啊,半年了还没结束。”
“做项目当然需要时间,不过快要结束了,这是最后一次。” 在叶钊离开北京之际, 波落落卡受当地电视台邀请, 出演一档音乐节目直播。
摇滚乐在国内尚且小众(实际上摇滚乐是非常大众的), 因而乐队的生存环境十分艰难, 波落落卡的出众不仅有实力亦有运气, 当然后者包含“漂亮的女主唱”等令人厌烦的噱头。
能登上电视台,等同走进大众视野,对乐队来说无疑是天大的好事。他们才不会有“代表国摇”“为国摇争光”这样愚蠢的念头, 顶多觉得专辑、周边或许可以多卖些了。
但电视台的家伙们却抱着如此高高在上的态度,认为给予了波落落卡莫大的殊荣。
事前访谈时, 工作人员问:“你们觉得什么是摇滚精神?”
乐队成员皆无言,皆在心里骂其“傻逼”。
大谈特谈精神,为某件事找出积极向上的意义, 不晓得是否是东亚人才有的特殊癖好,好像不这样做就会显得很失败。
非要说的话,摇滚起源于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在当时是大胆的、反叛的、颠覆性的音乐形式,有评论员称之为“美国精神”。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 它由众多摇滚乐队赋予了“爱与和平”、“反宗教”、“享乐主义”、“虚无主义”。
就说经典名句“摇滚不死”,它出自尼尔·杨《Hey Hey My My》这首歌, 它应该还有后半句——“只是消逝”(Rock N roll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化用麦克·阿瑟解职时的演讲稿《老兵不死》里的原句“老兵不死,他们只是消逝”(Old soldiers never die, they just fade away)。
归根结底,没有哪个摇滚巨星会讲“摇滚精神”, 这是彻头彻尾的伪概念。
此时波落落卡还没有搞砸这个通告的念头,于是作为“核心”的李琊不得不开口。她说:“摇滚精神……就是玩?对于我们来说,只活一次就要过得不后悔。”
工作人员大概觉得这个答案很有“意义”,将其备注在台本上。
接着又答了些乐队四人觉得无聊至极的问题,工作人员终于放他们去后台候机了。
电视台的结构不似他们想的那么简单,不同部门不同编制,领导、正式职员、实习员工、化妆师,来来回回穿梭,他们受到的待遇还不及最初在廉价酒吧的演出,至少那些老板当他们还是人,再吆来喝去都有基本的底线在。
在这里他们感受不到一丁点儿尊重,同一间休息室的新人偶像组合与他们的境况差不多,不过有得力的助理在中间沟通,偶像们也耐得住脾气礼貌问好。他们可没这么好的态度,只是为还没到手的报酬暂时忍着罢了。
偶像组合上台的时候,波落落卡去旁观。
摄制组有个台本作家之类的女人走来,招呼道:“好巧。”
顾襄神色一凝,不自在地退了一步,“您是?”
女人扇了扇手里的资料,笑着说:“这么快就忘了?”靠过去在她耳畔说了一句。
女人的作出低语的样子,实际声音并未放低,乐队几人都听见了,她说的一间酒吧的名字,那间酒吧是当地有名的以女客为主的同志酒吧。
顾襄明显生气了,退到李琊身后,警惕地说:“你要做什么?”
女人说:“晚上见。”
李琊看出了顾襄的不安,没好气地说:“你谁啊,见什么见,贱不贱?”
女人眸色一暗,“信不信我说出去,对你的形象有什么影响,你是知道的。”
李琊皱眉道:“说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