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雾_作者:布洛卡区(52)

但他没想到下一句就是平底起惊雷了。

“我在研究所的时候见过你。”

张宁倏地抬起头,隔着厚厚的玻璃片审视般打量着吴霁心。

基因编辑一审结果出来后,他一直在和受害者父母及律师打交道,没再去过研究所,而眼前这个实习生说在研究所见过他,那只可能是一年前。

他举着筷子满脸不可置信的样子尽收吴霁心眼底,他继续一记一记雷抛给对面的张宁,“我也是非法实验的受害者,在研究所待了将近两个月。”

张宁没忍住腾地一下站了起来,他看起来倒胃口极了,扔下筷子缓了几口气,问他:“你参与过非法实验?”

吴霁心很平静,“嗯”了一声接着刚刚的话茬继续说:“我待的不算久,因为贺博的新闻,当时的实验没有进行到底,过了几天我们那批人就被送回家了。”

“你告诉我这些做什么?”

“我想做基因编辑这个新闻。”

“那要和你的上司说,我决定不了这些。”

“我会跟黄姐商量的,我直接来找您是想了解您的态度。”

张宁把外卖盒扣好,里面的食物一口没动。

他是心动的,自己跟了基因编辑这个新闻快一年,除了那两对不会说话的婴儿以及一问三不知的父母,他根本找不到其他受害者。他的稿子卡在了表面,没有人知道研究所里究竟发生了什么,但如果有一个现成的受害者……

他思索了片刻,算是同意了吴霁心的要求。那可怜的外卖一头栽进了垃圾桶里,张宁去接了杯咖啡,对旁边的吴霁心说:“但西玲姐不会同意你全程来我这里的,我去和她协商,最好的结果是同时兼顾两边。”

吴霁心根本不介意兼顾两边有多累,这样的结果已经比自己预想的顺利多了,他心情大好,离开时去公司储物柜拿了盒牛奶放在张宁的工位上,体贴地嘱咐了一句,“空腹不要喝咖啡。”

吴霁心花了一下午把矿难家属的初稿打好发给黄西玲,黄西玲从北京回来以后继续马不停蹄地去别的城市出差了,她隔了很久才回复,指出几个需要修改的地方就没音了。

就在吴霁心按照黄西玲的意见修改第二遍时,新消息来了。

黄西玲:你想跟热点新闻组?

吴霁心估摸着是张宁先和黄西玲开口了,他暂时摸不清黄西玲的态度,斟酌着措辞,谨慎地回了句:嗯,我希望可以锻炼挖热点的能力,但咱们组的工作一定不会耽误。

其实热点新闻组比社会新闻要热俏得多,吴霁心所在的社会新闻组美名其曰“社会新闻”,实则大多是冷饭热炒,不是发掘边缘人物故事就是做民意调查,阅读转发量惨不忍睹。而热点新闻组可有意思多了,跟的都是当下的实时热点,什么火写什么,各类数据长居榜首。

主动申请接热点组的活,怎么看都是野心勃勃的上位,但黄西玲就是欣赏这股冲劲,她除了提醒吴霁心本职还在原组,没多说什么就爽快的批了他的申请。

十一月底的北京已经初见寒冬的气息,杂志社门前有几棵不知道是什么品种的树,风一吹,枯黄的叶子就像落下的命运一样簌簌地掉下来,砸在地上死了。

吴霁心一个人走在下班路上,脚下踩着没来得及清扫的落叶,这些死了的叶子,受尽凌辱般躺在地上,每被人踩一脚,就要发出嘎吱嘎吱的刺耳呐喊。他忍不住裹紧了围巾,有种踩在风暴中心的错觉。

第34章

吴霁心今天没有搂着林睡,他等到身边人的呼吸变得均匀绵长后轻手轻脚下了地,在客厅打开了电脑,谨慎地关闭wifi,用手机热点把整理好的研究所信息发到了张宁的邮箱。

很多细节他已经记不清了,但最重要的各个课题的名字负责人他勉强能回忆起来。吴霁心闭着眼睛,逼迫自己回想一年前的场景,第一天去实验所时和他一起的那批学生分别去了哪些组,实验室里有哪些东西,连着人的仪器究竟是探测什么的。

他想的精疲力尽,最后只在邮件里写了自己可以确定的几个名字和模糊的细节。当然,他把和林相关的一切内容都隐去了。

做完这一系列事,吴霁心已经冒了一身冷汗,他去卫生间冲了个凉才回到卧室躺下。卧室里的林看起来很不安,五官紧绷着,身子蜷成一团。吴霁心慢慢地爬上床,把蜷缩的林搂到了怀里,怀里的人半梦半醒的哼了几句,可能因为感受到了热源,安心的睡了。

他这封邮件可把张宁难倒了,张宁看着这些奇奇怪怪的名字,严重怀疑是吴霁心自己随口起的。接触组是什么?睡觉组又是什么?也是多亏了他多年的记者素养,面对这碎的像饼干渣一样的信息,竟然还能提炼出一个故事的梗概。他熬着夜,把这些信息仔细梳理了几遍,在黑夜里打出了一个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