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雾_作者:布洛卡区(58)

蒋丰带他们到自己刚刚采景的地方,此时已经有环保局请来的清理人员在作业了,海面上盖着一层厚厚的油污,让人惊诧的是,这些清理人员竟然毫无防护措施,只戴着口罩就敢直接操作。

吴霁心皱着眉观察四周,港口附近有几个化工厂,而养殖场和化工厂离得极近,怎么看都不是合理的安全距离。

雨还在下着,穿着五颜六色雨衣的记者和清理人员竟然是这灰蒙蒙港口唯一的颜色。

蒋丰和他们待了一小会就迅速去找同事汇合了,张宁和吴霁心靠打字开了一个简陋的会,各自确定好任务便行动起来。

吴霁心负责拍照,实际上他已经他被熏得头晕眼花,强忍着不适感一次次按下快门:灰色的天空、布满油污的海面、被溶解的七零八碎的鱼排泡沫、没有防护器具的清理人员、带着口罩的当地记者们。

旁边记录的张宁显然也没比他好到哪里去,努力抑制着想呕吐的感觉,在手机备忘录里用文字记录着这个腌在刺鼻气味里的港口。

他们待了两个小时,不适感越来越强烈,几乎到了要晕倒的程度,为了保命只好放弃采访附近村子居民的计划,赶紧打车去了附近的医院。

恰好他们检查的医院就是昨天大量收容病患的医院,他们没什么大碍,吃了医生开的药,休息了半个钟头就逐渐恢复了。重振精神的两个人没浪费好资源,拿着记者证就去找医院的负责人要采访。

张宁打开录音笔,问医院负责人:我们杂志社可能需要一些音频资料,可以录音吧?

医院负责人此时对整个事件的走向浑然不知,见他们是新视点的记者就大方同意了。

一旁的吴霁心把他这套操作看得仔细,他之前和黄西玲做的是冷饭热炒的古早社会新闻,从来没用过录音笔这种东西,此刻正在一旁观摩张宁偷师学艺呢。

录完音后张宁又立刻动身去和家属周旋,明明自己刚刚还难受,此刻居然能巧舌如簧征得家属们的同意进病房拍照。

吴霁心听到要拍病人,心里顿时一沉,“不太好吧?”

张宁从他手里拿过相机进了病房,“会打马赛克的,你不乐意拍我来拍。”

吴霁心没搭腔,默默地跟在他身后进了病房。

他一进去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撼了,小小的房间里并排放置着几张床,可以看出有几张是因为床位不够临时加的。这些渔民的口鼻里插着管子,骷髅架子似的躺在病床上,吴霁心甚至辨认不出他们是死是活。

家属们的哭声在他耳边回荡着,他退到门口不忍心看这样的场面。

而张宁却像个毫无感情的机器人一般,对这样的场面熟视无睹,咔嚓咔嚓地拍着病房里的人,手都不带晃的。

吴霁心彻底退出了病房,不让这样的场景直白地戳在自己眼前。

从医院回到酒店已天色渐黑,他俩的不适症状在吃过药后就好多了,现在除了有一点点胸闷之外几乎没有其他的不适感。

他们中午没吃饭,早餐又吃得很对付,此刻早就饿得能生吞石灰。他俩把设备放下就出门觅食,张宁本来想吃当地的特色,可惜外面下着小雨,小摊贩们都收摊了,找了一圈实在没什么好吃的,最后只好随便找了家包子铺落座。

吴霁心自从从医院回来后兴致一直不高,张宁还以为他还难受,关切地问他:“你还难受?”

对面的吴霁心小口咬着包子,“现在好多了。”

他顿了一下,抬头看到张宁毫无形象吃得正欢,又想到医院里那些哭成泪人的家属,心里不知为什么非常不舒服,他把包子咽下去,问张宁:“今天下午在医院,病人都那样可怜了,直接拍他们是不是不太好?”

张宁奇怪地看了他一眼,又咬了一口包子,“为什么不好?”

“如果是我,会不忍心拍这样的人,这样对他们也是一种另类的伤害。”

对面的张宁没想到他会这么说,忽然噗嗤笑出了声。他用一种看小孩子的目光打量着吴霁心,说出口的话却是异常严肃:“吴霁心,你是一名记者。”

“你的任务不是无差别地释放怜悯。你不拍这些残忍的照片谁来拍?任由这些化工企业不管、当地政府也不管的渔民躺在医院吗?”

“你把照片拍出来,把稿子写出来,让全社会都知道这个小地方的人在遭受什么,让舆论逼得企业和政府不得不去管他们,才叫真正的帮助,才是你作为记者的使命。”

第38章

林呆坐着,他们楼层的同事几乎全被公检方带走了。

吴霁心昨晚在微信上跟他说要出差一周,晚上想问清楚的计划泡汤了。他不敢在电话里问,更不敢堂而皇之地发微信,林现在对权力已经到了草木皆兵的地步,觉得任何媒介都是隐患,他只能等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