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豪门男媳妇儿_作者:金色锦阳(113)

2020-03-29 金色锦阳

  也正是因为黎家人拥有精湛的医术的同时又拥有一颗救苦救难的心,所以他们家的药铺才能延续百年。

  即便是近些年,沈家在沈城一众财主富绅中异军突起,城中大到货运码头,牲口马匹,小道粮食布料,胭脂水粉,几乎所有的行业都被沈家垄断的情况下。

  黎家药铺仍然可以依靠着强大的群众基础和黎家人不变的初心稳坐沈城医药业的头一把交椅。在沈城这个不算大的地方宛若不可撼动的一座大山。

  不过,就是这样的一间老药铺,现在竟然也出现了账面亏空,而且还是一笔不小的数额。

  引起亏损的原因其实很简单:黎家的老一辈在创社之初,手上根本就没什么钱,所以,向周围的亲戚朋友借了不少。

  后来众人眼见黎氏堂发展的越来越好,就去跟当时的老黎大夫,也就是黎百草的太爷爷提议,说借给他的钱不用急着还了,要是他同意的话,他们愿意把借给他的钱转化成在黎氏堂这间药铺的股份,赚了钱大家分,若是不幸赔了钱,他们也就认了。

  当时的老黎大夫虽说药铺有了起色,但其实手里的现钱还真是不宽裕,都压在新购进的药材上了,再加上他也觉得亲戚朋友的建议却是不错,所以也就点头同意了。

  就这样,黎氏堂成了一个清朝年间的“股份制集团”,不过当时的人们脑海中还没有“集团”这个概念。

  只是“有钱大家赚,风险大家担”而已。

  时至今日,“黎氏堂”这个“股份制集团”已经将近一百岁了,当年那些入股的人家也传了三四代。

  有的人家因为举家搬迁到远方,售出了自己的股份,有的人家因为自己家的日子过得不好也把手里的股份转手卖给了他人,不过这都是极个别的现象。

  因为黎氏堂这些年越做越大,拥有黎氏堂股份的人但凡家里有闲钱,都不会选择把自己手里的股份卖出的。

  不过最近今个月,这些持股人也不知道怎么了,就跟私下开过会议,商量好了的一样,纷纷开始出让自己手里的黎氏堂股份,而且还伴随着另一件更加叫人意外的事,那就是有人高调出售黎氏堂的股份,却没有人愿意买。这可愁坏了现在的黎老板。

  黎氏堂虽说是个药铺,但归根结的他做的毕竟还是生意,只要是生意,最怕的就是舆论导向对己方不利。

  一大批持股人纷纷高调宣布要出售手里的股份却无人问津,这无异于在向外界释放着一种信号——黎氏堂出问题了。

  具体是不是出了问题,如果出了,那又是什么问题,这些,普通老百姓当然是不知道的。

  不过,不知道具体情况并不影响他们发表那些自以为是的观点啊,今天张三说:黎氏堂没准是资金上有些周转不开了吧。明天就会有一个李四说:黎氏堂资金出现了大面积亏空,马上就要破产了。

  这话后天再传到王五赵六的耳朵里就会变成了黎氏堂马上就要破产了,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着急卖掉手上的黎氏堂股份,还没有人愿意买。

  尤其是,再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故意带动舆论风向,使得原本什么事都没有的黎氏堂在几天之内在沈城老百姓眼中就是大厦将倾了。

  很多事情往往就是这样的,三人成虎,大家都说黎氏堂出问题了,那么即便黎家人逢人就开口解释:黎氏堂跟过去一样,什么问题都没有,那也已经于事无补了。

  当舆论的导向猛力的偏向一边,事情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除了当事人,又有谁会去真的在意呢?人们这个时候似乎已经完全忘记了,现在这被他们指指点点的就是百十年来一直被他们感激和赞扬“医者仁心”的黎氏堂。

  黎老板虽说因为药材的大额购入和卖出需要与人交易,所以他也算在生意场上摸爬滚打了许多年的人,但是他骨子里毕竟还只是一个世代书香的文人,是一个大夫,而且这样的亏损可是黎氏堂创社百年来不多见的情况,所以黎老板一时之间,还真有点焦头烂额。

  无奈之下,黎老板选择了一个几乎是饮鸩止渴的办法,他自己出钱买回那些持股人手里的股份。

  这个办法也许能解一时的燃眉之急,可是绝不是一个长久之计,因为持有黎氏堂股份的人虽然不算多,可是他们每个恩手里的股份可都不是一个小份额,黎家虽然一直持有的股份最多,但那时和其他持股人一对一的比较,现在是要黎家一家面对其他所有的持股者。所以,黎家一下就处在了弱势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