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人摸象_作者:匿名咸鱼(22)

逃跑的和尚,指的是苏凡瑜大学时期一部获奖作品里的角色。

故事说的是在一个虚构的小村庄里,有个保佑村子五谷丰登、村民健康平安的庙,庙里只有一个老和尚和一个小和尚。

老和尚死后,小和尚就变成了老和尚,再从村里找一个有缘的小孩做小和尚。代代如此。

早先,老和尚会在村里讲经,告诉大家一些人生的道理。但是慢慢的,愿意听的人越来越少,到最后,一个也没有了。

少了听众,一老一小两个和尚便从此深居简出地呆在庙里,很少和村里有交集了。村民们只在有事相求的时候去庙里拜一拜,敬些供奉。贡品敬上就觉得万事大吉,也不在意能不能见到和尚一面。

有一任和尚发现了这个事实。

他整天跟随师父念经,却始终想不明白自己对村子的意义是什么。发现这一事实后更是觉得自己的归处不该是此地,挣扎痛苦了多年,终于熬到了师父去世,苦思冥想地过了师父的头七,便下定决心,在一个夜黑风高的雨夜,逃走了。

村民们并没有发现庙里已空,一切照旧。

几年后,一个好吃懒做的外乡乞丐偶然间路过此地,发现了这间空关的庙宇和无人问津的食物,脑筋一动,鸠占鹊巢做起了假和尚,要求乡里供奉大鱼大肉,威胁说如若不然,将不再给他们提供庇佑。

村民都信了,伺候他饭来张口地过了十几年舒服日子。但没想到,突然有一天,逃跑的和尚竟然回来了。

乞丐很慌张,以为事情要败露了,正准备卷铺盖开溜,不成想,听到有个村民替他说话,“既然这十年都好好的,就说明这个和尚是真的,自称跑了的那个,其实是假的。”

众人都觉得有道理。

于是乞丐又抛下了担忧,心安理得地继续接受供奉。

真和尚为了证明自己的身份,在村里讲了三天三夜的经,但大家只当他是骗子,没有一个信他。

最终,他只能失望地离开,临走前,嘱咐说村里近期有天灾,要大家要赶紧跑路,不然性命堪忧。真乞丐假和尚只当他危言耸听试图引起恐慌,便摆摆手说不足为惧。

没多久,村里发了大水,无一人生还。

此后又过了十几年,真和尚被抓,真相才终于被揭晓原来他在离开村子后,做了上游水坝的负责人,当年为了豆腐渣水坝不被毁,违规开闸淹了下游的村子,因此害死了几十条人命。

和尚是真,劝言是真,害人也是真。

这是苏凡瑜以前最擅长的写作风格。

他喜欢埋下详实伏笔,用障眼法骗过观众,再在高潮时不断反转制造心理冲击人送外号魔术师。有人说他炫技,用才华玩弄观众,不够真诚,但当时奖项的评审们却很吃他这一套。

“配不上”三字,如是而已

事实上,苏凡瑜是赞同批评者们的的观点的。

如果让现在的他重新修改剧情,他不会再写后半段的真假和尚了,大概会着重笔墨写真和尚跑路的心路历程。

因为真实世界里的村子不会发大水,就算发了,也与和尚无关。

年轻时的他把和尚当成是某种角度上来说的天道化身,又自我代入了和尚,把自己看得重如泰山,把不信他的人看得轻如鸿毛,实在太过看得起自己又轻贱别人。

只可惜当年的评委们也多是些自命不凡的家伙,一个个总想着拯救苍生,却从没换位思考过苍生稀不稀罕他们拯救,又或者说……

他们,也不过是自诩英雄的苍生罢了。

苏凡瑜是在停笔后的几年里意识到这件事的。

那时他写不出任何东西,便想去看一些颁奖现场找寻灵感。好在他是曾经的获奖者,搞一些票来并没有难度。

获奖者的心态和围观者的心态很不相同。

他坐在聚光灯外,看着那些实在称不上精彩绝伦的作品被大肆夸耀,而除他以外的所有人看起来也很自得其乐,忽然意识到了世界对于平庸者的温柔

天赋,可能只是那些懒惰者的借口罢了。

那些并没有天赋的人一样可以从事热爱的职业,只要努力就一定能靠热爱到达一定的高度并养活自己,因为他的观众们也一样是没有天赋、理解不了更深刻细腻的东西的普通人。他们们有自己精彩的狂欢,不需要、不打算也不屑于去看别的东西。

他就是别的东西。

想通这一关节后,苏凡瑜很是无措了一阵。他想着自己写的那些在旁人看来不知所谓的作品曾经被广泛地吹捧又其实吹不到他想表达的点子上,忽然意识到自己的文字其实并不被这个世界所需要,于是带着支离破碎的世界观去找易冉求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