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挨老夫[娱乐圈]_作者:青丘千夜(297)

  杨篱以前独创酿酒的时候,取名都是什么“黄酒一号”“梅子酒三号”之类的,用数字表明,简单易懂。

  “喝酒喝的也不是名字。”

  是心意。

  郑无束笑道,“不,我很期待。”

  “我,我会努力的!”

  一定一定,会酿一种比老爸的杨柳名字更美也更适合郑老师的酒!

  ——————————————

  《七人说鬼》的票房总收官为十五亿,比同期的《逐鹿记》的十四亿还要多出不少,分别位列当前年度电影排行榜的第三和第四。

  但是,相比起《逐鹿记》前期的投资和制作,以及后续的话题度等等,无疑,《七人说鬼》成为了这一年的电影大黑马。

  这几年的电影黑马,往往呈现类型化的趋势,探案、悬疑、情感都市、喜剧、又或者是部队特工之类的。

  相比起前几年的电影市场,无疑显得更加多元化,同时也有不少原本小众的题材也渐渐迎风而上。

  在这样的情况下,《七人说鬼》以其低成本高票房且口碑好的优点,自然被作为经典案例分析。

  当然了,最高兴的莫过于《七人说鬼》的发行方了。

  八亿的票房保底,果然还是有的赚的!

  这一部电影的盈利,就能够扭转之前投资电影失败的那些窟窿了。

  此外,还有不少视屏网站对于这部电影的线上购买权、IP的衍生权,以及一些售卖到国外的版权费用等等,综合算下来,票房这里的分红也不是全部,后续的资金会源源不断的涌入到郑无束工作室来。

  一时之间,前来询问郑无束工作室还招不招艺人的人立刻就多了不少。

  招人,肯定是要招的。

  前提是招什么样的人,他们又需要什么样的人?

  有些人尝试着以杨篱的条件往自个儿身上套,但似乎对方并不需要;也有些人试着走经纪人的门路,但也得不到什么确切的消息。

  王楚红和周成的意思,目前都是先不招人。

  杨篱和郑无束的事情还没有掰扯清楚,又来一个艺人他们可吃不消。再者,他们工作团队的人力物力也很有限,杨篱又是上升期,再来几个艺人纯粹就是来吃资源的,他们才不会傻得给自己找事情做呢。

  周成对于郑无束给杨篱介绍港台电影资源的事情也颇为头疼。

  他不会粤语啊!

  作为一个经纪人,要陪着杨篱去香港处理事情的话,不会粤语怎么成?总不能寄希望于香港的大佬都来陪他说普通话吧?

  没办法,学!

  杨篱和周成两个人都要学。

  不求能说的多么流利,起码要能听得懂吧。

  杨篱请了一个粤语老师全程跟《公务员》剧组,在拍摄的间隙时间就好好跟着学,倒是也不怎么耽误,反而微妙的让杨篱感觉到了作为一个教育人士应该有的思维。

  周成就麻烦的多,他年纪比杨篱大,而且比起杨篱这种南方口音勉强和粤语搭的上边的,作为北方人的周成的学习进度那落后的不是一点半点。

  王楚红专业的表示,想要不被艺人甩下去,不但要学会粤语,英语法语日语韩语之类的也都要会说才行。不然到时候艺人去国外发展了,你连最基本的事情做做不好,难不成还天天请翻译么?且不说翻译可不可靠,就说每一次都要请翻译也非常的耽误事情。

  想要做一个顶级的经纪人,自然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周成只能咬着牙继续学,并且着重了解一下香港那边的情况。

  郑无束给杨篱介绍的这个导演樊初,称得上是香港影片黄金时代的一个倒霉孩子了。

  他擅长这种群像的纪录片,但是最出名的反而是一部简单的恋情片。据说这是因为这位导演曾经在日韩那边收到的影响比较多的缘故。

  樊初早年是电台DJ出身,对于电影一窍不通。据说他后来和朋友一起看了一部烂片,出来就骂导演,反而被朋友吐槽说“有能耐你去拍”。樊初年轻气盛,真的花钱租了一台摄影机,然后拍了一个自制的半纪录片式的微电影。

  红了。

  天才总是会发光的。

  樊初从来没有发觉到自己对于光影的天赋如此出众,但是那一部微电影却让他收获了不少名声。

  可惜,樊初所在的年代,武侠片大红,黑帮警匪片大红,玄幻僵尸片大红,唯独他拍的这种片子叫好不叫座,都不怎么红。早年也因为过于模仿日韩那边的风格而饱受诟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