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飞歌_作者:陈琳(273)

2018-03-01 陈琳

  张浩天他们跟着格桑来到教学楼,听见教授正在授课,便轻身从后门进去。格桑小声介绍:“我们不断改革藏医药人才的培养方式,在保留传统的教学方式基础上,实行学院教育新模式,成立了专门的教学科研机构,开办多个专门学科,建立起专门的人才队伍,并承担了多项省部级研发课题。”

  一个目光炯炯的老教授站在宽敞明亮的讲台上,用藏语滔滔不绝地讲解着。黑板中央挂着一张绘制在唐卡上的解剖图,看样子像是在讲授血液循环的原理。

  张浩天问:“我们经常在寺庙的壁画中看见这样的构图。”

  格桑说:“将深奥的藏医理论和治病技法绘制在唐卡上、壁画中,使之成为最直观、最生动的形象教材,把医学和艺术精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藏医最独特的传授方法。”

  张浩天问:“目前开设了多少个专业?”

  “有藏医、藏药、护理、天文、历算等多个专业。”

  田笑雨吃惊不小,问:“怎么还要学习天文历算?”

  格桑觉得一句话说不清楚,等出了教室才介绍道:“藏医把人体的生理功能概括为‘隆’、‘赤巴’、‘培根’。也就是气、火、粘液这三大因素。如果三种机能保持平衡人就不会生病,反之就会出现各种疾病。而这些疾病同宇宙的形成,日月星辰的运行,时空的流转和四季的更迭都息息相关。治病除了用药、外科治疗外还必须考虑人和自然的关系。一个合格的藏医必须掌握‘医’和‘算’两种知识。”

  田笑雨自然联想到中医的天人合一的理论和天气变化对人体的影响因素,觉得非常有道理,频频点头,说:“中医学也将阴阳五行作为理论基础,把人体看成气、形、神的统一体,异曲同工啊!”

  张浩天还纠结于天文历算中,不解地问:“那就是说何时看病、吃药、做手术都得抬头看看天?”

  格桑笑了:“就是这意思。”说完,又领他们去参观藏书室。

  管理员拿出一副数百年前绘制的唐卡介绍起来:“你们看,这上面描绘的是人体胚胎、受孕、妊娠、发育全过程……”画面强烈的视觉冲击感让人过目不忘。

  格桑请管理员打开一个厚实的木柜,让他俩目睹了《脉经》、《药物经》、《治伤经》及《四部医典》等珍贵书籍,说:“这上面说,人类认识的最早疾病是消化不良,最原始的药是白开水。这都是藏族人民四千多年来在生活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这些书是祖先的智慧结晶,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的财富。”

  他们在大厅看见墙上挂着好几位国家科研成果获得者的照片和他们的科研项目,驻足看了好一阵。格桑介绍着专家的科研成果,民族自豪感喜形于色,说:“我再带你们去医院看看。”

  刚走进住院部,张浩天和田笑雨就被眼前的景象吓呆了:一个患者两腿盘坐,双手搭在膝盖上,挺直身板端坐在一张床垫上。他头顶中央插着一根明晃晃的钢针,如钉子一般粗细的钢针深深插进颅骨。但患者神态自若,并没有想象中的痛苦挣扎、神志不清等表情。

  另一处,几位医生正在为另一位患者实施心脏穿刺手术。手术盘中放着各种各样的刀针:像笔尖的长刺、如镰刀的弯刀、带矛头的粗针……让人毛骨悚然。这位患者也是双腿盘坐,不同的是手臂紧紧贴于肋下,双手抓住自己的小腿,后背靠着一个木桩。一个医生在助手的协助下拿起一个头细尾粗的铜针向胸腔刺进去。患者轻微皱了一下眉头,又很快舒展下来。医生的手徐徐随针自然过针,全身心地感受着指尖的力度和走向,并不时观察病人面部的表情变化。针尖很快抵达心脏,病人小声地□□了一下。医生立刻停下来,针在心脏上突突地跳动着……

  田笑雨紧张得忘了呼吸,有些喘不过气来。张浩天用手扶住她,眼睛还盯着患者,不想错过任何一个心惊肉跳的场面。

  这时,患者也想喘口气。助手敏感地察觉到,立刻端起一盆冷水泼在他脸上。患者立刻憋住气息,不敢再大口呼吸。这时医生又继续捻动铜针,感觉刺破了心包,放出了积液才停下来。等这一切结束,田笑雨摸着自己的胸口,感觉心脏都快停止了跳动,长长舒了一口气,说:“胆战心惊,胆战心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