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红说:“现在条件好多了,还有大米和富强粉吃,我们小时候吃得最多的就是糌粑糊糊!”
邓安说:“是啊,我父亲当兵进藏时,一边修路一边打仗,一天三顿都是黄豆,没有蔬菜没有粮食,走到拉萨腿都肿了。”
李红的脸沉下来,说:“所以,我……”
这时,洛桑安排好住宿走了进来,见他们几个坐在了一起,说:“既然你们都认识了,我就不介绍了。”又对张浩天说:“我已经把住处安排好了,行李就不要往楼上搬了,下午管理员来开门。”
李红放下筷子说:“洛桑,你忙你的,他们交给我!”
吃完饭没地方去,张浩天他们继续回到办公室翻看报纸。他打开一张“高原日报”,再次看见拖着长长蝌蚪尾巴的藏文布满整个版面。看不懂藏文,就看图片。他拿起报纸细细端详:穿着藏袍的牧区群众,载歌载舞的青年男女,抱着青稞微笑的农民……极具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他说:“西藏的报纸和内地真的不一样!”
这时,门突然推开,一个身影晃了一下退回去,又探头问:“我是不是走错了?”
张浩天站起来,说:“你是林江涛吧?我们是刚分来的大学生。”然后把李小虎和田笑雨介绍给他。
林江涛走进来把采访包放在桌上,看看大家笑着说:“早就听说记者部要来人,没想到一下来了三个,真是豪华阵容啊!”他的个子很高,听口音像是北方人,看到人人手中都拿着报纸,问:“这么快就对我们的报纸爱不释手了?”
张浩天说:“给我们介绍介绍呗!怎么都是藏文,我们看不懂!”
林江涛看三个人都满怀期待地看着自己,拉过凳子坐下来,慢慢讲起来:“高原日报是自治区一份重要报纸,五六年创刊,前身是一份油印小报。在此之前,西藏从来没有一份自己的报纸,可以说,我们的报纸改写了西藏的历史。现在《高原日报》改头换面,不断创新发展,已经有了汉、藏文两个版面……”
张浩天问:“全区群众都能看到我们的报纸?”
林江涛说:“当然,报纸以国家对西藏的政策、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报道为主,具有浓厚的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我们每年都调整版面和形式,越来越受农牧区群众欢迎了!”
李小虎问:“你们平时工作忙不忙?”
林江涛喝了一口水,说:“全区200多万人口却有10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会有你们闲着的时候。”
洛桑推门进来,说:“已经安排好住处了,现在带你们下去。”
三个人跟着洛桑下楼,见李红真的已经在楼下和管理员搬行李了。李红见张浩天走过来,拿起吉他问:“是你的吧?你还会弹吉他啊,太让人刮目相看了!”
张浩天摸摸头,看着她红得像火球一样的脸蛋,说:“瞎弹的!”
李红看看洛桑:“到时你们一个拉手风琴,一个弹吉他,把去年春节输给编辑部的那场比赛赢回来!”
一听洛桑还会拉手风琴,张浩天几个更是肃然起敬。
管理员掏出一把钥匙带他们来到宿舍。他打开一间平房的门,说:“你们两个男的就住在这里。”
大家看见十几平米的房间除了两张单人床、两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再没别的家具。洛桑说:“条件太差了,先住下来再说。”
张浩天说:“已经不错了,慢慢来吧。”
李小虎看了看空空的四壁,问:“在哪烧水做饭?”
洛桑耸耸肩,说:“拉萨没有燃料也不能用电,吃饭在食堂,喝水在办公室。”
李红说:“我把我家的水壶给你们送来。”
管理员又掏出一把钥匙对田笑雨说:“你的房子在后面,比这间要小些,但一个人住没问题。”
大家又跟着管理员转过去,看见房子光线不好,还有些潮湿。张浩天提出和田笑雨换。管理员说:“这个屋子住不下两个人。”
张浩田失望地看着田笑雨,而田笑雨关心的却是另一个问题,问:“衣服晾在哪呢?”
管理员四下看看,耸耸肩。
张浩天说:“别担心,到时我来给你牵一根铁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