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来到自来水厂采访。一个操着浓浓上海口音的技术员领他来到厂房参观,说:“过去整个日喀则市仅有一个小型自来水厂,生产出的水还不达标,根本不能满足一个城市的基本需求,许多人还去河里取水,没想到他们就这样坚持了这么多年。”
张浩天问:“西藏地处高原,到处是冰川河流,水质清纯,人类活动又少,为什么水还要经过水厂处理后才能饮用?”
技术员把头摇得像拨浪鼓:“不是这么简单的,看起来很纯净的水,但不一定适合人饮用。比如,人畜共饮一个水源,水就会受到污染。加上水的硬度、矿物离子的数量不达标,水中的有害成分以及在输送过程中机器油污、管道锈蚀的二次污染,人喝了是会生病的。”
张浩天点点头,问:“这些设备都是最好的?”
“我们用的所有设备和材料都是国内一流的,这项工程原计划投资二千多万元,实际上增加了一倍。从施工建设到投入使用只用了短短十一个月的时间,速度之快,质量之高都是我们厂历史上从来没有过的。”
张浩天摸了摸崭新的水泵,又看了看粗大的输水管,说:“听说你们还铺设了十五公里的城市下水管道。今后市区的环境卫生和市容市貌会得到很大改观啊!”
“现在市区百分之八十的地区都用上了我们厂的自来水,凡是五保户和特困户,我们一律免费供应,这些费用都由我们厂家来承担。”技术员面带微笑。
“你们不光投入巨额资金和设备,还带来了新技术,免费为当地培养了一批管理人才和技术人员。日喀则人民感谢你们啊!”张浩天说。
“水厂可满足日喀则未来二十年的生产生活用水。而且我们还充分考虑到城市规模和未来的发展,留有足够的空间。”
“经济在发展,城市的人口也在不断增加。你们考虑得很长远啊!”
“是要用发展的有眼光看世界啊!”技术员说。
从自来水厂出来,张浩天在居委会主任的陪同下刚走进社区,就听见居民奔走相告:“来水了,来水了。”居民立刻回到家中打开水龙头,把盆盆罐罐放在哗哗流淌的水管下,蓄完了自家的水又跑到邻居家帮忙,分享着有水的喜悦。
他们来到一户居民家,看见女主人正手忙脚乱地指挥着自己的孩子翻出所有能盛水的器具蓄水。张浩天向她解释:“通了自来水,随时都会有水流出来,再不用蓄水了。”女主人毫不理会,依然和她一群孩子跑进跑出,直到水桶、铁锅、锅盆、塑料桶全部装满了水,再也找不到可盛水的工具,一家人才停下来,心满意足地看着居委会主任和张浩天。
张浩天正要问她此时的心情,女主人又好像突然想起什么似的,拿起一个铜勺舀出一瓢水尝了一口,舔了舔舌头,笑了一下,又舀出一瓢水逐个喂给大大小小的孩子。孩子们的表情和她惊人的一致。一个调皮的孩子趁大家不注意,又跑去拧开水龙头,好奇地看着水“哗哗”流出来,其他孩子也奔过去开开关关,不亦乐乎。女主人见流出的水转瞬即逝,大惑不解。她四处看看,又弯腰在地下摸了摸。孩子们也顺着水流的方向追寻到院外,左瞧右看,一家人的样子既滑稽又好笑。
居委会主任哈哈大笑起来,指着白色上水管和灰色下水管,耐心地给他们解释来龙去脉。张浩天也打开水管给他们讲其中的原理,一遍遍示范给他们看。可等张浩天他们离开时,她还倚在门边和她的孩子咬着手指头遐想。
张浩天又来到一个藏族大爷家。院内阳光明媚、鲜花盛开,太阳灶把一壶刚从自来水管接来的水烧得“嗡嗡”响。老人正和孙女抬水浇花,见张浩天背着相机走过来,就指着红色塑料桶里的自来水不停念叨“上海”。
主任告诉张浩天,当大家知道是上海自来水厂帮助我们用上自来水后,每个人都记住了这个城市的名字。老人说:“自己就爱养花弄草,可是过去需要到井边去抬水,吃饭洗衣都舍不得用水,哪还舍得给花浇水。浇一次花要费不少力气,基本上是全家总动员。现在用水方便了,准备再多养些花,把院子都种满花花草草。”
张浩天在盛开的格桑花前为他们拍了一张照片,大爷又拉着张浩天来到院子外一口深井旁,执意要在这留影纪念。他说:“没有自来水之前,周围几里远的居民都要到这里打水,每天早上天不亮,人们就背着水桶从四面八方赶过来。冬天井边结了冰,又湿又滑,不小心就会滑到井下去,有的还在这里摔断了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