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丹丹捂住脸笑道:“原来你不是书呆子嘛!”
第二天,杨丹丹重新站在讲台上。她微笑地看了同学们一眼,转身写下了今天的课目,发现有同学又想趁机捣乱,很快镇定下来。她放下课本走下讲台,把每个同学,尤其是调皮捣蛋的男同学都认真地看了一遍,说:“我把自己打扮得优雅漂亮,是对我职业的尊重,也是对同学们的礼貌,更是为了营造一个良好舒服的视觉环境。但是希望你们不要过多地注意我的穿着和外表。为了更好地集中精力上课,我想我们约定一条,课前两分钟你们可以用来整理情绪,或者集中注意力用来欣赏我,但是剩下的四十三分钟就要全部交给我,好吗?”
没想到这一招还真灵,同学们突然无计可施了。杨丹丹说:“你们只要用心听我讲课就会发现,我的课和我本人一样漂亮。”
大家会心一笑,课堂顿时安静下来。
杨丹丹微笑着说:“那我们现在就开始上课!”说完按照自己精心准备的教学方案,不慌不忙地讲起来。
她漂亮的英文板书和标准的美式发音令同学折服称赞。当她合上课本宣布下课时,教室里响起了第一次掌声。
杨丹丹走出教室,望着高大的杨树林深吸了一口气,想把整个蓝天都吸到肚子里去。回到宿舍看见徐致远正提着一桶水走到门口,她故意难过地看了他一眼,急匆匆冲进屋里。
水桶里的水洒出来打湿了徐致远的鞋子。他跺跺脚走进来问:“又失败了?”
杨丹丹愁眉苦脸,说:“是的,又失败了!”
徐致远坐在她身旁,说:“咋整的,他们真的这么难以对付!”
杨丹丹一扭身笑了,跳起来搂着徐致远的脖子旋转了两圈,说:“I made it,I made it!”
之后,杨丹丹就在大学里致力于营造浓厚的英语学习环境。她见到老师和同学都尽力用英语和他们对话,还用夸张的语调重复她认为关键的词和重要的内容,并时不时用外国人的腔调和动作强化语感。不久,那些具有文艺气质的老师老远就学着她的腔调走过来和她打招呼,女生喜欢围着她问这问那,男生有事没事都要和她说上几句。除此之外,杨丹丹还在校园打造了一个极具特点的“英语角”。晚饭后、星期天,她都拉着徐致远到这里义务教学,不光本校的学生愿意来,社会上的年轻人也被吸引到了这里,“英语角”变成了拉萨市一个人人皆知的时尚之地。之后,她又把学校的开水房、卫生间和公告栏也全部换上了英文标识,就连墙上的“消防安全知识”也翻译成了英文。加布主任见了她,说:“汉文的‘消防安全知识’还是保留一份吧,你都搞成了英文,发生火灾我都看不懂,怎么办?”
☆、14
分到农牧局的宋建华一到单位就追着领导要事做。可领导忙着紧张的秋收工作,根本无暇顾及他的要求,扔给他一堆文件和资料,让他慢慢熟悉西藏的农牧政策和基本情况。
宋建华只用了两天时间就把文件和资料翻看了一遍,而且还做了大量笔记,把关键数据摘抄到自己的小本本上。虽然对西藏的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气候特征等有了基本认识和了解,但这都是纸上的信息,他急于深入实地看到具体情况。
第二天,宋建华从食堂拿了些馒头,又灌了一壶水,徒步走到郊区。左顾右盼时,一辆拖拉机开过来,他追着跳上去,连说带比划地要农民带他去附近的村庄看看。
拖拉机来到拉萨近郊堆龙德庆县一个风景优美的小村庄,这里的村民正忙着收割青稞。宋建华心中暗暗叫好,向赶车的老乡吆喝一声便跳下车去,拍拍屁股上的牛粪灰就跳到青稞地里。
地里的每束麦穗都金黄饱满,沉甸甸地低着头。宋建华面对这有着悠久种植历史,被藏族人民称为天神赐给人类的神奇植物激动不已。他摘下一束麦穗仔细掂量,明显感觉比老家的麦子分量重。他用力搓散数数颗粒,又目测了一下种植密度,当估算出亩产超过二百斤时,惊喜地欢叫起来。邻地的农民放下镰刀看着他,好奇地打量这位不知从哪里跑来的汉族小伙子。
他细细端详着手中神奇的高原植物,发现青稞内外颖壳分离,籽粒裸露,从外形上看极像老家的大麦。叶,厚而密,色较淡。再捏捏麦秆,发现茎干粗壮,表面光滑,空心且韧性强。他又刨出根茎,仔细辨别初生根和次生根的发育生长情况。回忆着书本上说的:青稞是世界上麦类作物中葡聚糖最高的作物,达到小麦的50倍,具有提高机体防御能力、调节生理的作用。想到只有它能顽强生长在高寒缺氧、阳光辐射强烈的高海拔地区,成为藏族人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宋建华从心里对饱含西藏人民情感和文化的青稞充满了敬意。尤其了解到青稞就是中原地区有着五千年种植历史的大麦的祖先时,他就像找到了自己的根,觉得自己就是这块土地远归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