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信开了头就一发不可收拾。由于有太多的话要说,那么多情感要表达,他奋笔疾书,激动得手发抖,把脆薄的纸张都划破了好几处裂痕。思念和苦闷像决堤的洪水滔滔不绝,淌过了一张信纸又一张信纸。停电了,灯灭了,他还没有说完。他不得不停下来点上蜡烛,又整理了一下中断的思绪,发现笔冻住了,手冻得握不住笔。桌上的报纸也烧完了,他在蜡烛上烤着笔、烤着手,也烤着冰冷的心,又继续写起来。
在信中,他用调侃的语气和幽默的口吻,向刘敏讲述了这一路的心路历程和生死体验。在谈到自己到阿里的失落时,像一个人文人那样站在历史的角度评价着这里的过去和未来,还谈了自己的理想,想在阿里建一座历史丰碑一样的水电站,当一个响当当的水利工作者。写完这些,他满怀深情地读了一遍,有些后悔没有倾诉一下对她的思念,还应该声讨一下阻隔他们的千山万水,因为,这才是他最想表达的。
☆、25
岁末年初往往是记者们最繁忙的工作时期,刘信义召集会议给大家布置工作。他说:“春节、藏历年就要到了,我们的采访报道任务也越来越重。新春走基层,节前的市场物资供应,领导的走访慰问都是我们的重点报道内容,大家都要做好加班加点的准备。另外,43项援藏工程目前都已进入竣工使用阶段,这是送给全区人民的一份节日厚礼,我们一定要集中力量做好报道。洛桑、邓安和李红,你们要保质保量完成任务。”
洛桑说:“43项工程涉及到能源交通、文教体育、医疗卫生、市政建设各个行业。时间太紧,信息收集有困难。”
刘信义说:“43项工程是全国九个省市对口援助西藏的重点工程,我们一定要报道好,宣传好,给全区人们一个交代。”
洛桑再次强调困难:“项目太多,又分布在各个地区……”
刘信义“啪”地拍了一下桌子,说:“你还嫌人家建多了、分布广了,给你收集资料造成了困难,是吧?”
洛桑低着头不再说什么。
刘信义虽然说话不好听,但还是考虑到洛桑的困难,态度很快缓和下来,说:“张浩天,你协助洛桑,一定要在节前见报。”
张浩天回到办公室对洛桑说:“不知我能帮你做什么?”
李红走过来说:“怕什么。洛桑在家拉提纲,我带浩天去各归口单位收集材料。保证两天后全部搞到手!”
洛桑觉得这个办法好,可邓安坚持要和李红去,李红和他争执不下。洛桑也学着刘信义一拍桌子,说:“就按李红说的做!”
李红的工作能力的确非同一般,领着张浩天在各单位出出进进,效率很高,采访同时还不忘向他传授经验,指点迷津。
张浩天拿着沉甸甸的资料对她肃然起敬。
李红的兴趣除了工作,还有张浩天。她用雷厉风行的速度开展采访,是想挤出更多的时间和张浩天谈情说爱。
从城建局大楼走下来,她就跳到花坛窄窄的台沿上制造起浪漫风情,摇摇晃晃地怪叫:“浩天,拉住我,我要倒了!”
看见刚才采访时还稳稳当当的李红突然化蝶蜕变成飘然欲飞的少女,张浩天有些不自在,四下看看,发现没人才慢慢伸出手说:“还是下来吧,这太危险了!”
可李红完全陶醉在个人的臆想之中,在自己的世界里飞翔起来,说:“不嘛,不嘛!我就要在上面飞!”
张浩天感觉脸上有虫在爬,浑身起鸡皮疙瘩,说:“大姐,小心忸了脚,任务就完不成了!”
李红突然甩开他的手跳下花坛,说:“什么大姐,我比你大几岁?”见张浩天看着自己发愣,就放下叉在腰间的双手故作矜持地笑了一下:“还是叫我‘小红’吧,家里人都这么叫我!”
张浩天想笑更想逃,说:“时间不早了,我们回去吧!”
李红意犹未尽,说:“我们吃了饭再回去!”说完,不由分说拉着张浩天就进了一家饺子馆,又是端汤又是夹菜,还时不时放下筷子支着下巴一往情深地看着张浩天。
“你喜欢我吗?”她突然问。
“嗯,你不错。能干泼辣,业务能力强,乐于助人,热情帮助新同志!”张浩天没有看她,把一碗汤推给她。“喝吧,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