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家开始_作者:烛(248)

2020-07-21

    呲!

    一些懂行的人,直接抽了一口凉气。

    中海建筑与设计学院。

    教授……

    名字不说了,外行人不知道。

    但是对于业界来说,也算是比较有名望,属于建筑教育行业中的学者。

    他的文章,谁也不敢忽略。

    所以大家收敛了各种心思,认真地拜读。

    这篇文章,首先映入眼帘的,自然是摘要。简短的几句话,直接紧扣了主题。

    “白叶的文村佛堂,体现了他对建筑的天才想象力,小小的建筑充满了无穷的魅力。无论是建筑的本身,还是建筑与周围环境的融合,抑或是建筑内部的光影关系,都为参观者及使用者提供了无限的美景和丰富的韵味。”

    “可以说,这佛堂可谓是一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艺术品。”

    读完了摘要。

    本身惊诧的人群,更觉得震惊。

    好高的评价。

    紧接着,自然有人怀疑,这教授是不是太夸张了?也不能由于,白叶是中海美院的学生,就这么没节操的吹捧啊。

    带着怀疑,大家审视文章内容。

    “白叶不是专业的建筑设计师,他没有经过正式的训练,也恰恰是由于这个原因,他在建筑的设计上,才不受到任何的束缚,有着天马行空一般的想象力。”

    “文村佛堂的设计,恰恰就是打破了常规的存在。”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恐怕谁也不会料想到,本该庄重华丽,宏伟壮观的佛堂,居然隐藏在地底之下。”

    “这是颠覆了常识,对传统建筑的一种挑战。”

    “考察建筑之后,经过我的分析,白叶的设计理念,应该是对场地、场所、场景的阐述。这三要点,不仅是对建筑评价的依据,也是相互关联的概念。”

    “从内涵看,不难发现这些概念,与环境有密切的联系。”

    “佛堂在颠覆传统的同时,却在现代的外观及内部的营造中,巧妙地引用了传统的美学,以达到景观与生态的平衡之美……”

    文章洋洋洒洒,经过大几千字的专业术语之后,也迎来了总结。

    “关于光彩,关于对话,关于感觉,文村佛堂是没办法用文字书写,也不是能够凭借照片看得懂的。只有坐在那里,自己慢慢看,慢慢想……”

    “天,水,光,浑然天成,人与自然以近乎神圣的方式进行着对话,建筑与自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保持着神秘的平衡,等人去领悟禅机!”    在文章的后头,附带了一张张照片。

    比如说,混凝土石墙,还有大莲花水池,以及中间的通道。

    照片清晰,引人入胜。

    一时之间,文村人潮涌动,挤满了观光客。正所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不管教授吹捧得多么厉害,也不如实地考察。

    文村不算小,但是一下子,涌进来大群人,也难免有几分压力。更何况,山上的佛堂,空间有限,更不可能同时接纳这么多人。

    所以限流在所难免,山脚下拉起了长长的警戒线。长龙排到了溪边,颇有几分节假日旅游景区的典范。

    看着这热闹的人群,闹哄哄的场景。

    陈万年转身道:“这事是你推动的吧?好端端的,你干嘛帮他呀?难道说,你已经认准了他,打算投他一注?”

    “差不多。”

    陈侃笑道:“其实这小子,挺有意思的。我也想知道,他能不能走到最后。当然了,我又不蠢,绝对不会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投资他,不代表我不能拉拢其他人呀?这些日子,在佛堂静坐,我也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人最重要的还是……广结善缘。”

    “朋友多了,路确实好走。”

    陈万年笑了笑,然后提醒道:“但是你做了好事,一定要对方知道才行。不然的话,谁会承你的人情呀。”

    “你放心,我心里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