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艺术家开始_作者:烛(275)

2020-07-21

    所以应该是袁记者与方记者,他们是一对情侣。幸好在电视台这种单位,不禁止办公室恋情,他们可以光明正大示人。

    这次采访任务,两人连同一位司机,合成了一个临时小组。

    司机开车疾驰,小俩口坐在后排,翻看着资料。

    看了十几分钟,袁记者忍不住开口道:“又是油画,又是雕塑,又是建筑的,真的那么厉害吗?是不是,有点夸张呀。”

    “资料这样写,肯定没错。”

    方记者迟疑道:“应该没有水分吧,毕竟台里这么重视这件事情,为了这事居然临时要搞一个大型的专题报道,显然是上头推动的结果。”

    “嗯。”

    袁记者若有所思。

    两人入行几年,可不是菜鸟。

    非常清楚,但凡大型的主题报道,从来不是一朝一夕决定的,这需要经过长期的研究、探讨,再到有结论,审批下来,到正式立案。

    快则大半年,慢则两三载,这也是常事。

    但是这个专题,从提议到行动,才半天时间,这什么效率?

    逆天啊。

    所以两人非常清楚这事的重要性,认真地商量采访的注意事项,绝对不能出错。

    一会儿之后,两人心里有底了,才聊轻松的话题。

    “我们运气不错,要采访的虽然不在中海,却在溪山,不算多远。”

    袁记者笑道:“听说小黄他们就惨了,要采访的人在大西北,光是飞机就五六个小时,之后还要转车……反正很折腾。”

    “是啊。”

    方记者笑了笑,也有些奇怪:“不过他在溪山干嘛?”

    “谁知道呢,可能采风吧。”    不久之后,采访小组抵达目的地,在溪山郊区一个酒店,见到了要采访的对象,白叶。司机在外面等候,袁记者负责摄像录制,方记者提问、掌控节奏。

    白叶也非常配合,可谓是有问必答。

    其实这种采访,基本也有固定的流程,甚至连问题都让白叶过目了,让他划掉不愿意回答的提问,顺便构思好答案。

    所以采访的进程,十分的流畅,内容更是满满的正能量。

    从学画,到签约画廊,经受挫折之后,又怎么痛定思痛,刻骨努力,终于重新站起来。老实说,不需要夸大其词,白叶的经历,就是最好的励志事例。

    所以一些鸡汤,在他的口中说出来,也不怎么违和。

    采访一气呵成,很快到了尾声。

    方记者在做最后的收尾,也不知道是故意的,还是临时起意,忽然问了一个问题:“白先生,你来溪山多久了?在溪山干什么,采风吗?”

    袁记者立即把镜头,对准了白叶。

    他知道,女朋友这样问,主要是给溪山卖个好。

    毕竟省台新闻一播,溪山方面的人看到了,百姓肯定无所谓。但是溪山的同行,肯定明白他们的良苦用心,这就是人情。

    指不定以后什么时候,就派上用场啦。

    然而白叶的回答,却出乎了两人的意料,让他们吃了一惊。

    事实上,方记者的问题,本身就已经给出了明确的提示。只要白叶回答,就是在采风,然后夸奖一下溪山的人文风景状况,基本可以结束采访。

    但是白叶,他沉吟了下之后,竟然说道:“我在扶贫!”

    “扶贫?”

    方记者第一反应是自己听岔了吗?她一失神,差点忘记记者本分。幸好旁边的袁记者,轻咳了一下,算是提醒。

    她才回过神来,连忙问道:“白先生,这具体是怎么回事?”

    “哈哈,没有,我开玩笑的。”

    白叶摆了摆手,笑着说道:“这段掐了,别播。好了,采访结束了,两位辛苦了,我请你们吃饭……走,别客气。”

    他站了起来,热情邀请。

    小俩口对看一眼,隐约感觉这事,好像不简单,有深挖下去的必要。不过凡事不能着急,免得适得其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