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喇叭不仅喊醒了他们生产队的人,隔壁好几个生产对的人这会儿都听到了。
家家户户的壮劳力都顶着雨往地头和坝上跑。
被雨浇湿的麦子一兜一兜地往蛇皮袋子里装,一麻袋麦子原本就沉,这会儿又泡了水,得三个壮劳力才能抬得动。
老人和妇女力气小,都留在坝上收拾摊平的麦子装袋,年轻力壮的的后生们和老庄稼把式则是把粮食往粮仓里运。
赵大柱的脑子难得地清醒了一下,他喊住那些打算往粮仓运粮食的人,说,“别往粮仓运,我们的粮仓好几年没修过的,雨大了根本存不住,怕是松原江里漫出来的水能把粮仓给淹了。”
被喊住的人懵了,“那往哪儿运?”
赵大柱抹了一把脸上的雨水,原地转圈看了一遍周遭,指着不远处那黑压压的山头说,“往小青山上运,小青山上有上山的路,喊于泽开拖拉机把粮食都运到山上去!”
“小青山上不有个之前打仗留下来的防空洞?都运到那里面去,跟几个人过去守着!别让其他生产队的人都给偷了,也别山里的牲畜野兽给祸祸了!”
作者有话要说: 申请了下周四的榜,更新会稳定哒 之前说不会下雨时有多么笃定,赵大柱这会儿心里就有多么后悔。
他悔得肠子都青了。
世上如果有卖后悔药的,他绝对会买上几把来吃。
这么大的雨,一刻都不停息地浇下来,哪怕整个生产队的人全都出来抢救粮食,依旧会有很多粮食被冲进大坝,或是烂在地头。
粮食可就是老百姓的命啊!
整个生产队的人都忙到脚打后脑勺,身上的衣裳被雨水完全打湿了也没人在意,坝上摊平晾晒的粮食全都被装进了麻袋,田间地头那些还没来得及收割的粮食只抢收了一些,雨大到根本来不及再收了,赵大柱只能赶紧组织生产队的人往小青山上转移。
一个活了七十多岁的老太太看着连天雨幕说,“老婆子我活了这么多年,从清末民国活到这会儿,这么大的雨还是头一次见到。大柱,你看我们坝上的水,是不是快到警戒线了?”
赵大柱听得头皮发麻,赶紧遣了他身边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去看。
没多时,那小伙子叫喊着回来了,“队长,过警戒线了,放水吧!赶紧放水吧!如果再不放水,怕是这坝憋不住啊!”
可大坝要放水,哪是赵大柱一个生产队长能够决定的?
赵大柱冒着雨就往青山公社跑,这事儿该怎么做决定,他得委托青山公社给上级政|府打电话。
临走的时候,赵大柱还叮嘱那几个年轻后生,“大坝放水泄洪可不是小事,要是不防水,整个松原怕是都得淹了,青山公社反正绝对别想完好。要是放水了,我们青山公社也得小淹一阵子,下游不知道下的雨大不大,如果下游的雨也大,怕是下游就得跟着完蛋。”
“甭管放不放水,青山公社都危险,所以咱们生产队的人都得转移。你们去挨家挨户的催,所有人都往小青山上的那处防空洞去,咱们生产队的人不多,防空洞放了粮食后也能把人都安置好。”
“人命最重要,票子家当没了可以想办法再挣,人要是没了,那可就真的没了!”
赵大柱叮嘱完这些后,给头上捂了顶草帽,匆匆忙忙地走了。
谢迎春、杜晋等几个知青赶紧往知青点上赶,知青点距离松原江就几百米的距离,走个三五分钟就到,甭管是大坝溃坝还是决定放水,她们住的那地方都无法幸免,必须得班。
不幸中的万幸是,他们这些知青需要带的家当不多,像谢迎春这样拎着几个小包裹就寒寒酸酸下乡的知青是少数,绝大多数人都从家里带了行李,可就算带了,他们又能带多少?
梅艳一开始就争靠窗户的位置,因为撒泼吵架的能耐没有王萍厉害,没占到靠窗户的风水宝地,得亏后来王萍‘善心大发’,把地方给梅艳让出来了,梅艳心里还得意了一阵子。
可现在一看,人家几个不靠窗户睡的人的床铺都好好的,就梅艳一个人的床铺被窗户缝里飘进来的雨丝给打湿了,窗台上聚了雨水,也沿着墙往炕上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