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蕴看着被藤本月季环绕的篱笆拱门,惊呼出声:“哇哦,好漂亮啊!韩哥,你认识这是什么花吗?粉中有一点浅浅的黄,太像少女了。”
韩臻说:“我不认识,很少养花。”倒也不是不喜欢,只是常年不在家,家里很少养活物。
乔蕴推开院门,挂在门头的一个古色古香的青铜铃铛响了起来,牛轶正捋着袖子费劲地搬一个筐子,听见声音,直起腰说:“哎呀,劳力来啦。来得正好,快来帮忙。”
“牛老师!”乔蕴和韩臻打着招呼走过去,看见一个竹筐里装满了石头,惊讶地问:“这石头是用来砌什么的吗?”
牛轶推推眼镜,说:“不是,这是你们这期节目的任务,你们把它搬到东边那个工作间去,孙老师要用的。”
韩臻弯腰试了一下,筐子里能有五六十斤重,他对乔蕴说:“我来吧,你帮我拿行李。”说完轻松地将筐子提了起来。
牛轶看着韩臻的背影,摸着自己的牙后槽说:“每次看到你们这些大个子干体力活的时候,我就嫉妒得两眼冒绿光。”
只有1米65的牛轶当初主持节目的时候被观众齐齐鄙视,认为节目组太没眼力价,居然找一个武大郎来主持节目,后来还是逃不过真香定律,如今牛轶已经是《山居》的金字招牌了。
乔蕴哈哈笑:“牛老师,要不咱俩换换吧,我用我的个子换您的脑瓜子。”
牛轶侧头看着他:“你真愿意换?”
乔蕴认真点头:“不骗您!每次看《山居》,我就想请您收下我的膝盖。您真是太渊博了!”
牛轶作势甩了一把眼泪:“说多了都是泪,当初要不是个子它老不长,我也不会拼了命地去学习。先天在硬件上就输给你们大个子一筹了,所以必须在软件上找补回来。所以你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乔蕴笑着连连点头:“牛老师说得对。对了,我们这期的主题是什么?”
牛轶不回答他,斜眼看着他:“听说你会画画儿。”
乔蕴警觉地看着他:“会几笔。”
牛轶笑眯眯地说:“给你看个东西。”
乔蕴跟着他走到一个茅草亭子里,牛轶打开桌上的一个木匣子,从里面拿出一个卷轴,缓缓展开来。
乔蕴顿时有种哭笑不得的表情:“不是,这你们是怎么找到的?”
牛轶看着手里的工笔彩绘仕女图,笑眯眯地说:“这可是乔妈妈的珍藏,我只借来了“西子浣纱”。四美中的另外三美,那就得问你了。”
乔蕴用手扶额,说:“牛老师,你该不会让我在这里绘四美中的另外三美吧?”工笔画最费时间了。
“哈哈,那不至于。走吧,我先领你去房间,再去了解你的任务。”牛轶说。
山居的房间并不太多,分男女客房,所以乔蕴和韩臻住一间。乔蕴打起精神,一定要注意了,这里是在外面,不是在家里,千万不能暴露他和韩臻的关系。
乔蕴很快就知道自己这次来的任务是什么了,学习制作中国画传统颜料的制作。刚才韩臻搬的那一筐子石头,就是制作颜料的矿石。
传统绘画颜料,都是用矿物和植物来制作的,色彩丰富,经久弥新。比如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已经历经一千多年,依旧不褪色,色彩艳丽。
《山居》每期节目制作周期并不是嘉宾去的那几天,它可能是一两个月甚至一两年,嘉宾通常只是参与这个主题的一部分或者一个环节。
乔蕴和韩臻这次来录制的时间为7天,他们要去寻找制作颜料的植物和矿物,然后跟师傅学制作颜料,乔蕴还要留出几天时间来画一幅工笔小品。
七天时间甚至更长的时间全程录制,最后剪辑出来只有不到两个小时,足见节目组的用心。
作者有话要说:卡了很久很久,终于写出来了。
第四十一章 规划
如果不是有摄像头24小时跟拍, 乔蕴和韩臻认为这绝对是一次相当放松的度假, 每天在晨鸡狗叫中醒来,在夜鸟归巢中安歇, 完全就是陶渊明笔下的“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的闲适生活。
陶渊明尚且还要种豆除草,操心收成,他们只需要干点附庸风雅的事就好了, 怎么能不惬意。
因为两人的技能不同, 被委派的任务也不一样。韩臻会弹吉他,牛轶就给了他一把古琴, 让他在最短的时间内弹会一首曲子。
韩臻看着琴, 一脸茫然:“不是制作颜料吗?怎么还要展示才艺啊?”
牛轶笑眯眯地说:“我们会根据每一期的内容来为嘉宾准备节目, 你们这一期讲的是传统国画,对应的是琴棋书画,你不会画画,只好弹琴了, 总不能让你弹吉他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