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辰_作者:顾不语(62)

2019-02-21 顾不语 年下攻

姜城跳起来走到桌边拿纸笔,“这就对了,慕叔也是才盖的医院,我怕他也没多少,昨儿我去信用社打听了一下贷款的事,利息也不高......”

两个讨论了半夜,拿出了一个初步的方案。

之后的几天,慕文在周边找空闲的场房,姜城则在招聘新员工。

九二年,打工的大潮已经开始,可在石城,真敢走出省的孩子还不太多。

除去学习成绩好或者个人素质不错的去上大学、当兵外,很多高中毕业,甚至初中毕业就不进校园的孩子,有一部分到年纪了,顶替父辈的名额进了工厂。更多的则是会选择去个效益不错的工厂,当个临时工等待转正。

另外一部分没有这方面门路的,或是真正胆大的,则是自已悄悄弄个小车子卖卖吃食,摆个小摊子卖卖小百货。

这时没有城管,生意好做,但为着手续上的简便和费用方面的考虑,真正租门店的并不多。

最后剩下的就是无所事事的一群了。说无所事事只是因为没有那么多的就业机会,这一个群体里有不少是被胆小的父母拘在家里,不让远行打工的,姜城要的就是这里面能干的那一部分。

第29章 借钱

29、借钱

慕文看过几家出租的厂房。厂房大多比较破旧,位置也偏远,而且最主要的是一般只能短租,最长一家可以签三年的租赁合同。因为是国有资产,企业领导对此处置的权限有限,也比较敏感。

最终慕文看中的是一家小集体企业,最早就是街道上办的一个小厂,生产胶鞋,曾经红火过一阵。

现在因为产品种类少,设备老旧工艺落后,加上前期的工人主体都是街道妇女,彼时没有社会保障一说,退休的职工工资都是由原来工作的工厂负责,收入少,费用大让企业无以为继。

去年起开始向社会公开拍卖,筹集资金解决职工安置问题,也就是买断,在职的一次性补偿多少钱,退休的是发多少工资。

厂子不大但位置很好,算是在比较中心的街道上了,离xx厂也不太远,照看慕辰也方便。

现在姜城招人困难,还有个原因就是厂子在村里,又无法解决食宿,还有上下班没有公交车等等都是问题。

慕文最看中的是这个厂设备是老旧的,算不了多少钱,可它的厂房不小,还有七八成新,位置也好。

厂子到现在没有出手的主要原因是,它要求解决原厂50%的人员再就业,也就是大约三十个人左右。

石城是个经济落后的内陆城市,国企已经有了精简人员内退等等风声传出,这个厂的在职人员又多是三四十的中年妇女,没有什么技能。

不过这一点在慕文看来也算是个机会,因为他也正在为招人发愁。现在的这些人年纪是大些,但他的工厂并没有什么难度大的操作,并且相对于十几二十岁不识愁滋味的小年青,这些已经尝过失业、没收入滋味的人也许会更珍惜这份工作。

当然也有相应的负面因素,比如学习能力差,一些不好的工作习惯,各种小团体等等,但他相信这是可以解决的。

和姜城商量过后,姜城也同意,且更不把人员的管理当个事。

“到时候把企业制度健全,和职工都签合同,奖惩全部按制度走,就事论事的又不针对个人,还有啥问题?”

慕文,是的,这都不是问题。

问题是他们原来的计划里厂房都是租的,租金再高也有限。这家可是要买的,要价还不低,毕竟他要安置那么多人,再加上要买的新设备,因为厂房远远大过预期,设备也要增加。

还有最初计划招个七八个人就够了,他自己慢慢带一带,现在这样人员增加了三倍多还需要专门的培训,一开动需要的流动资金都比计划多出几倍......

姜城看他发呆知道是有点愁,起身从抽屉里拿出本存折,“给你。”

慕文打开一看吓了一跳,又数了一遍,“五十四万,你把你的宝贝蛋都卖啦?”

姜城撇嘴,“你想的美,我能为了借你就都卖了?再说了我那些宝贝要卖才值五十多万?”

慕文,“好好说。”

姜城摸摸鼻子,“就卖了两个炉子一个青花,你知道的,那个青花我没花钱,炉子我收的时候才一万多,我这没啥成本啊!”

姜城说的青花是原来他医治的一个老人留给他的。老人无儿无女,经济条件也不好,住的是一间公房,拿着一百多一点的退休工资。

那时姜奶奶也去世了。姜城是见不得这样情形的,就在老人出院后一直义务照看,每周都会去一两次,给检查下身体,带点药,再给打扫下卫生,洗洗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