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战隼_作者:步枪(871)

2020-12-13 步枪

李战认为永久性地解决机翼结冰问题已经不存在技术层面的障碍了,但是他同样也十分清楚同样的问题在全球范围内都属于疑难杂症的,技术要求不高尖,可是对整个系统的逻辑关系以及实际使用的要求非常高。这是因为除冰系统、防护系统需要面对多种复杂天气,大陆气候、海洋气候、低纬度地区、高纬度地区……

最关键的是运-X是军机,最基础的一个前提是在战场环境中使用,全空域使用,比如在高海拔地区的野外机场起降,民用飞机不需要如此。

综合这些因素下来,要达到空军要求的性能指标,研发难度自然就水涨船高,而不仅仅是解决机翼结冰问题——你的解决方案必须要与其他系统方案形成共力而不是产生抵触作用。

外面小雪纷飞,气温在零度以下。

李战站在幕墙看里透过玻璃看近处的停机位,有除冰车在为即将要推出的航班进行除冰,这是确保飞机在冬季飞行的必要手段。在远处的飞行区,跑道的起飞位置还有一套除冰装置,一些排队等待时间过长的航班可以接受第二次除冰,确保机翼不会残留任何冰晶。

军用战术运输机在战时是不可能有这样的地面保障条件的,所有的问题都必须要依靠自身来解决。所以要求除冰系统随时随地都能正常工作确保飞机能干正常飞行。

在提出建议的时候,李战重点提到大幅提升发动机性能至关重要,他甚至建议运-X战术运输机必须具备在失去三台发动机只靠一台发动机能够飞行五十公里的意见。但是很显然他的看法被认为是极端的,况且空军提出的指标里明确要求的是剩余两台发动机正常工作的情况下飞机能够继续飞行XXX公里。

大幅提升发动机性能与其他系统也是息息相关的,尤其是对需要发动机提供热量的除冰系统。

不管怎么说,李战相信012厂会很好的解决掉所有问题。

延误一个小时后南方1993航班通知登机了,李战整理着装大步走向登机口,风萧萧兮。客舱里有些乱,坐前段和中段的乘客停下来放置行李导致了拥堵,空姐不停的提醒他们让出过道来,队伍得以慢慢的向前推进。

尽管气氛有些烦躁,但对于终于能踏上回家过年班机的人们来说并不算什么,有相熟的笑着聊天,讨论着带了什么礼物回家回到家后要参加哪些聚会。

同样的场景会在长达一个多月的春运期间在任何一种交通工具里出现,人类一年一度的过亿人次大迁徙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年轻勤劳的人们是这个国家经济引擎中最有活力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推动着中国这架庞大的飞机高速向前飞行。

执行此次航班的波音-737推出停机位,随即沿着滑行道加入了起飞队列,慢慢的往跑道的起飞线而去。

透过舱窗李战看到一架体型庞大的全货机停在远端停机位上,那是一架也许服役了十多年的波音-747-400重型货机。在纷飞的小雪中它的身影有些模糊,却没有影响李战想起了师姐朱晴莹。谷地重游总会更容易地想起一些过去的人和事。

不知道师姐过得怎么样了。

飞机轰隆隆起飞,借助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现代客机可以在能见度很低的情况下安全飞行。以标准程序离场后继续爬升到巡航高度,在此过程中完成了航向的调整。空乘人员开始提供服务。

南下冷空气和来自南海西部的热气流相遇,狭路相逢勇者胜,但这一场交锋最终会在补充南下的冷空气到达之后以热气流一方失败而告终,中南大气不可避免的进入了漫长的冬季,而此时此刻冷热相交的锋面之处正在形成长达上千公里宽度超过五十公里的乱流区,如同一道墙壁挡在了南方1993的前面。

飞行四十分钟后李战最先察觉到了异常,透过舱窗他居然看不到太阳——这可是在九千八百米的高空。

万米高空出现云层的现象极其少见,这意味着前方出现了超级积雨云,飞机几乎难以通过提升高度飞跃过去。一般客机的升限在一万两千米,在这个高度飞机的获得的升力会减少,需要发动机提供更大的动力来维持飞行。

结合他从张源那里得到的沿途天气数据,无论如何李战认为前面是飞不过去的了,他记得右翼不远处是七号导航点,而七号导航点那座数千米高的山峰已经被厚重的云峰遮住,这意味着绕飞也基本不可行了。

李战摁下了服务灯。

笑得甜甜的空姐连忙过来,先熄灭了服务灯然后对坐在最后一排挨着厕所的李战说,“先生您有什么需要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