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战隼_作者:步枪(968)

2020-12-13 步枪

郭北牧陪同专程赶来的军区相关部门的部门长对四名飞行员的携行包进行检查,对他们的着装进行检查。详细到臂章贴合的边沿是否完全对齐,仔细程度是恨不得连头发都数一数的。

这样的点验对当兵的来说却是习以为常了。

到了检查随身携带的枪支的时候,部门长尤其认真,一支一支反复的检查确认无实弹无故障之后才挨个看着李战等人装进腰间的快枪套里扣上扣子。从扣上扣子的这一刻开始就不能再动配枪了。

此次军事交流有协同演练任务,所以要求飞行员战斗着装出发,既然是战斗着装就必须按照战斗着装的要求来严格进行。你不能说因为是要出境所以就不戴配枪了,纪律条例里没这样的规定。

当然实弹是不能带的。

这些工作完成之后,军事交流团所有成员在飞行简报室集合,军地检验检疫部门联合组成的工作小组已经在等候,开始对军事交流团的所有人进行检验检疫。完成了这个环节之后,军事交流团的成员就不能随意走动了,一定要按照流程往下一关一关的走。

几天后回国他们也要搞这么一个流程,尤其是检验检疫,以防不小心把境外的病毒什么的带回来。

对于有过出国交流的人来说这样的流程很熟悉了,每一次都大同小异,实际上和老百姓出境旅游公干什么的没有什么区别。

除李战等四名飞行员,其余人全部乘坐运-8飞往斯达特空军基地,这样的机动方式也是历次与友军演习演练常用的,有一套非常成熟的联络机制确保顺利。

根据安排,李战率领三架歼-11B护卫运-8前往。鉴于此,所有的歼-11B满油起飞,运-8除携带必要器材设备外,也是满油状态。都能够一口气飞四千公里,达到最大转场半径了。

运-8滑跑了两千多米后拉起离陆,一直到爬升到六千米,李战才率领三架歼-11B以双机编队的方式连续起飞,赶往与运-8汇合、编队。

编队飞行高度六千米,西南方向的珠峰山脉比他们的飞行高度还要高,在空中看过去就像是一堵墙挡在了那里。

拉指下达了爬升至七千米的指令,编队稳稳爬升至七千米,朝着最后一个导航台飞去。众所周知导航台是飞机航行的重要保障。简单地说,地面导航台就好比高速公路上的路程牌、路标、指示标识的综合体,其目的是为飞机提供参照物——让飞行员知道自己在哪。

一般来说大家熟知的导航台是机场导航台,也就是常说的远距导航台、近距导航台,是飞机起降的重要辅助设施,通常部署在跑道两端,远距导航台一般距离跑道七八公里,近距导航台则通常是两三公里。

李战他们降落的时候和塔台的联系里经常说到“七公里好”、“八公里好”这样的语句,意思是告诉塔台飞行员已经确认了自己的位置,而自己的位置就在远距导航台附近——飞机从远距导航台上空飞过,证明没有偏航。机场附近的导航台也是盲降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协助飞行员在无视距的情况下进行降落的保障设施。

当初李战在公路上盲降之所以难度极大正是因为地面没有任何能够辅助他确认战机位置高度等关键信息的辅助设备,他降落的时候产生的飞行参数就是后续飞行员的重要参考数据。

除了机场附近的导航台,还有部署在航线经过的地面上的导航台,保障飞行依照正确航向航路飞行的重要保障设施。比如前不久李战和陈飞从忘我礁返航,在进入珠三角地区之前经过的第七导航台就是这一类设施,如果李战收不到第七导航台的数据,则说明他已经偏航了。

除此之外还有一类导航台非常的重要,那就是部署在边境地区的担负着为国内国际航班提供导航信息、同时也是境内外航班管理交接点的导航台。

此时李战他们即将要飞越的红拉导航站就是这样一种导航台。

需要指出的是,部队和地方的导航台是两套独立的系统,也称军用导航台、民用导航台,前者属于空军编制内单位,后者则归民航系统。

红拉导航站,不是红拉导航台,因为这个点比一般的导航台大,规模大很多级别高很多,是站的规模,几乎所有的往返西亚、欧洲、非洲的国际航班都要从这个导航站上空飞过,由该站提供境内的最后一次导航,同时也是向境外空域情报区交接管理权的一个点。

机场附近的导航台都是部署在地下的,说白了就是地下建筑,屋顶稍稍露出地面,这是为了避免和飞行器发生碰撞。但是像红拉导航站这样的导航台,一般是选择在高处建设,这样有助于提高雷达的探测距离和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