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三右一,左侧三名外接手、右侧一名近端锋,野猫队的多线路进攻依旧是如此阵型。
看似简单的阵型,其实暗暗隐藏着玄机——近端锋。
近端锋的战术位置与外接手基本相同,但近端锋的体重、体型、身高等等,整体而言都相对大一号,原因就在于球场位置的定义差别。
传统近端锋,更加侧重于拆挡,也就是帮助外接手开路,因为身体笨重,力量强于速度,偶尔也能够在短传区域担任站桩式的接球目标;新生代近端锋,则更多灵活多变,与外接手能够产生不同搭配,作为传球目标的比例也开始上升,尤其是因为角卫位置的身体天赋在不断提高,不少球队都用近端锋来对位角卫,制造身体优势。
伴随着时间推进,联盟的整体趋势越来越以传球进攻为主,近端锋作为传球目标的几率也就越来越大,约莫在2012年、2013年之后,不少近端锋与大号外接手的职责与定位,都开始变得模糊暧/昧起来。
但可以肯定的是,整体而言,近端锋依旧更加大号。所以,当近端锋在场的时候,他所位列的一侧,则被成为强侧。
尽管野猫队在右侧只罗列了一名接球球员,但这恰好是近端锋,于是左右两侧也就形成微妙的平衡。
这也意味着,进攻路线的排列组合拥有更多可能。
站在弗里曼的角度就可以看到,野猫队的跑动路线形成了一左一右地交织:
左翼内侧的尼尔森、右翼单兵的阿尔斯塔特双双朝着左侧跑出一个十五度放射角的斜线。
左翼中间的希尔伯恩、左翼外侧的皮尔斯双双朝着右侧跑出一个四十五度放射角的斜线。
皮尔斯与尼尔森交错而过。
尼尔森与希尔伯恩交错而过。
皮尔斯与阿尔斯塔特交错而过。
阿尔斯塔特与希尔伯恩交错而过。
乱中有序!
看似错综复杂的跑动路线,其实保持着清晰明确的方向,所有交错点都发生在中央地带,然后多线路进攻阵型就在跑动之中演变成为了二乘以二进攻阵型:尼尔森和阿尔斯塔特在左翼;希尔伯恩和皮尔斯则横穿过中央地带来到右翼。
根据每一位球员的跑动速度和提速能力不同,整个跑动路线演变出时间差,在瞬息万变的比赛进程之中,没有给予防守球员留下太多判断时间,直接导致区域联防被拉扯成为对位防守,而每一位防守球员都必须临场判断——
自己到底应该对位哪一位接球球员。
只要有些许犹豫和迟疑,防守阵型就可能被打乱,传球机会也就出现了。
“中央!中央!中央!”
弗里曼牢牢铭记着陆一奇的战术交代,不要着急出手,目光锁定中央地带,寻找到最好的传球目标,再出手传球。
弗里曼的手心微微有些冒汗,唯恐自己判断错误,选择了错误的传球对象,神经紧绷——
看到了!
手起刀落。弗里曼就将橄榄球传送了出去。眼花缭乱!
这是安全卫威廉姆斯-摩尔脑海里的唯一念头。
作为老虎队防守组的明星球员,他需要肩负起重要职责;而他自己本身也喜欢对抗、热衷对抗,甚至是沉迷于对抗,渴望着能够在撞击与擒抱之中感受快感。
今天,对位防守乔迪-尼尔森,无疑让他亢奋不已,上半场的强强对抗更是全面激发出了他的肾上腺素;下半场,他也会延续自己的强势表现,绝对不会放松。
但此时,摩尔却有些迟疑。
一边,尼尔森朝着自己的右翼远端跑了出去,那已经超出了自己的覆盖范围。
另一边,阿尔斯塔特正在朝着自己的防守区域横穿过来,负责对位盯防阿尔斯塔特的线卫科内尔-戴维斯(Connell-Davis)没有能够卡住位置,而且没有对位优势,科内尔正在失去位置。
同时,另外还有两名外接手正在朝着中央地带快速推进。
摩尔表现确实强势,但他终究只有一个人,分身乏术,他必须做出选择,错综复杂的路线跑动让他失去了判断能力,只能凭借着动物本能做出决定,脚步一顿一错,就朝着阿尔斯塔特的来势冲了过去。
虽然防守尼尔森非常重要,但此时尼尔森身侧已经形成了双人包夹,反而是阿尔斯塔特这里出现了空档;而且,中央地带已经成为重灾区,摩尔必须根据轻重缓急来完成防守。
没有迟疑,摩尔的脚步就朝着阿尔斯塔特的方向正面冲撞过去。
隐隐约约,摩尔察觉到些许异常,但电光火石之间的判断还是无法覆盖全场,等意识到阿尔斯塔特根本就没有闪躲回避、仿佛预谋般地朝着自己迎面冲撞而来的时候,重心调整已经来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