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好像霍尔此前完成的一样。
看!这就是陆一奇的魔术。
从上一波防守开始,陆一奇就在有意识地增强前线压力,坎贝尔的两次上步,就是最直接的变化,因为陆一奇知道,他们必须打破局面,让四分卫的脚步舞动起来,继而为自己的二线防守赢得更多空间;坎贝尔能否擒杀考克斯,这不是重点,重点在于,坎贝尔以一种金刚的姿态把压力堆叠起来。
至少在考克斯和进攻锋线的心里埋下一颗种子:对手也是可能上步的。
然后再通过霍尔和沃克的伺机上步,进一步深化这种猜疑,保证防守战术能够时刻处于一种变动状态。
如此一来,当线卫的站位逐渐前压的时候,心理压力就开始堆叠起来了。当然,这只是理论层面的阐述;具体执行方面,陆一奇正在不断通过局部变化来加深这种效果,甚至可能不是防守锋线和线卫,而是让角卫把站位压前,也就是在现有的防守战术框架之内,一点一点地把压力堆叠累积起来。
从表面来看,野猫队的防守框架好像彻底被改变了,引发双方教练的头脑风暴;但实际上,防守框架依旧没有改变,开球之后的战术还是上半场那一套,却能够制造出一种似是而非的效果,就在对方四分卫开始产生疑惑的时候,陆一奇又在局部范围内落实上步施压、突袭四分卫的改变,打破规律,真正地让对方四分卫产生心理阴影。
当然,整个构思能够成功的真正原因,还是必须依赖于上半场中规中矩的防守战术,这才使得下半场的变化更加具有迷惑性和冲击力,让老虎队措手不及。如果更换一场比赛更换一个对手,未必就能够达到如此效果。
不要说老虎队的教练组和四分卫了,就连罗伯斯特和拉蒂默在短时间之内,也没有能够识破陆一奇的魔术——不能责怪他们,主要是陆一奇完全不按常理出牌;但只要再给他们一点时间,就能反应过来了。
“那家伙到底在搞什么鬼?”罗伯斯特已经隐隐察觉到了不对劲,却没有恍然大悟的爽快,反而越发憋屈起来。
但陆一奇却没有时间照顾罗伯斯特和拉蒂默的情绪了,因为他捕捉到了机会——
“短传!短传!”从老虎队的进攻阵型以及考克斯的观察视线来判断,下一波进攻选择短传是大概率事件。
因为,这就是陆一奇期待着考克斯做出的选择:面对防守前线持续不断的骚扰施压,短传和跑球是转移压力的最佳手段;然后,考克斯在重重压力面前,观察和判断都会出现盲点,短传区域的战术执行可能就出现问题,这就将是野猫队的机会。
不要忘记了,看似改变阵型的野猫队,短传区域依旧是重兵把守。
“攻击!”
考克斯宣布了开球,脚步毫不迟疑地后撤步,就如同下半场野猫队第一波进攻里弗里曼的战术执行一般,以三步后撤步拉开距离,不等对方防守锋线进一步施压,抬手就快速将橄榄球朝着短传区域传送出去。
简单!
快捷!
迅速!
四分卫把整个进攻节奏提升起来,瞬间就瓦解了对方防守前线持续不断的施压,接下来只需要外接手接住橄榄球,进攻组就能够再次完成推进。
但是,考克斯的橄榄球才刚刚脱手,脑海里的警铃就已经拉响,“糟糕!”开球!
后撤!
出手!
蹬蹬蹬,三部曲,干净!利落!布兰登-考克斯的进攻战术非常坚决也非常果断,把整个节奏与速度都带动了起来,在防守前线施压之前,橄榄球就已经脱离指尖,在空中划出一道弧线,朝着外接手詹姆斯-斯威顿(James-Swinton)飞奔而去。
此时,整个短传区域人满为患,似乎两支球队的所有球员都混杂在了一起,从左到右都可以看到球员。
但斯威顿丝毫没有惊慌,与自己的外接手队友蒙特斯-比林斯(Montez-Billings)配合跑出了一个交叉路线,在短短五码之内交换位置,互相形成拆挡,在人群密集区之中以撞墙配合分散防守球员的注意力,谁能够撕扯出空档、谁就准备接球,然后斯威顿就在中央地带靠近左侧的位置寻找到了一个空档,约莫三码左右,不大,但对短传来说已经足够。
一顿、一转、一靠,轻盈灵活的脚步一气呵成,行云流水的三个动作,身体就已经在有限空间之内完成调整,斯威顿轻轻跳跃起来,考克斯的传球就已经顺利抵达,他张开蒲扇般的大手握住橄榄球——
接住了!
就在此时!
身后涌动着一股惊涛骇浪,张牙舞爪地朝着斯威顿飞扑过来,如此迅速又如此猛烈,根本没有留下任何反应时间与空间,似乎早早就等待在这里,守株待兔地等待着他的自投罗网,瞬间完成吞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