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终,福尔特也就直接撞墙。”
“小小的细节就可以看到绿湾包装工防守战术的水平,天气情况的恶劣对于两支球队来说都是公平的,双方的进攻都难以打开局面,依赖地面进攻是没有选择的局面,这也意味着,双方的进攻战术都是可以预测的。”
“但绿湾包装工的防守战术显然更加灵活更加机智也更加聪明,连续制造陷阱,化被动为主动地制造优势,进而掐断对手的地面进攻战术,现在考验再次来到了芝加哥熊进攻组一侧,史密斯教练需要做出改变。”
“虽然现在临场呼叫防守战术的是大卫-罗伯斯特,但变化多端的战术还是能够清晰看到阿奇教练的身影,我想,我们可能都低估了这支防守组,也许,本场比赛绿湾包装工还能够带来惊喜。”
演播室之中,邓恩作为旁观的第三者,站在上帝视角,更加清晰也更加全面地窥探到球场上的一举一动。
同样,位于球场上方的主队和客队战术室,两支队伍也拥有自己的数据分析团队,与NCAA的比赛不同,NFL的职业性也就凸显了出来,他们同步分析场上状况,尽可能地将意见第一时间反馈给教练组,帮助教练们完成临场指挥的任务,邓恩能够看到的,他们也都能够看到。
换而言之,陆一奇和洛维-史密斯都知道此时此刻场上正在发生什么。
当然,从战术分析到信息总结再到情报反馈,其中必然存在时间差,而比赛场上瞬息万变的进程依旧在快速推进,这也意味着教练的反应必然稍稍迟缓些许——更多还是需要依赖自己对比赛的敏锐掌控。
但撇开这一点不说,洛维现在也有些焦头烂额,即使他知道双方的战术对峙出现什么问题,却也难以调整。
原因很简单,进攻战术确实受到天气影响而束手束脚,他们的选择不多,更多只能依靠球员的临场判断来完成后续推进,也就是说,只能依靠福尔特的判断来展开推进。
而防守战术则更加主动也更加强势,他们往往能够提前做出预判,然后制造陷阱,迫使进攻球员犯错。
简单来说,原本应该是进攻掌握主动权,现在却因为天气因素而演变为防守略微占据上风。
对于双方来说都是如此,所以芝加哥熊防守组依旧能够限制罗杰斯的发挥,而现在绿湾包装工防守组也正在抢占主动。
要么,洛维就好像陆一奇在第一节比赛一样,大胆地选择一些冒险战术,试图打开局面——但陆一奇也暂时没有能够成功。
要么,洛维就只能在有限战术之内做出调整,更多掩护、更多拆挡、更多配合,但最终还是需要福尔特或者奥顿完成进攻。
就目前来说,洛维还是选择了后者,而效果依旧难以令人满意,因为福尔特还是无法理解自己发生了什么。
呼哧呼哧呼哧。
福尔特气喘如牛,但脑袋却一片空白,视线之中透露出一丝茫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福尔特不明白发生了什么,视线里透露出一丝茫然,他的状态并没有下滑,观察、跑动、突破和冲撞等等依旧保持着积极活跃的姿态;而且,对方防守组也没有增加防守数量和强度,似乎没有太多变化,但为什么地面进攻就突然哑火了呢?
赛场之上,瞬息万变,很多时候,往往只是启动瞬间的一个抢占先机,就能够在正面对峙之中占据上风。
但问题就在于,这种发生在电光火石之间的细微变化,即使站在球场之上,球员也很难说出一个所以然。
“他怎么就突然出现在了自己的跑动道路上?”
“他的上步怎么刚刚好就卡住了自己的节奏?”
这些巧合背后的规律,是肉眼所无法判断出来的差异;更何况,福尔特是新秀球员,这才是他的第一个赛季,依旧正在学习过程中,比赛还是更多依靠身体本能与野兽直觉来完成,那就更加看不明白了。
怎么办?
问题就在于,跑卫本来就是一个依赖身体大于战术的位置——否则跑卫的战术地位也不会一路走低了,许多跑卫的冯德里克测试分数都是所有位置之中最低的,面对困难,他们也没有其他解决办法,只能闷头往前冲撞。
冲刺。冲刺。再冲刺。
用自己的身体持续撞墙,要么就是遍体鳞伤、轰然倒塌,要么就是正面突破、豁然开朗,只有如此。
于是,福尔特再次开始跑动。
二档十码。
奥顿再次将橄榄球交给了福尔特,按照常规来说,二档长码数应该尝试一下传球,但芝加哥熊的进攻战术反其道而行,试图抓住绿湾包装工的惯性思维,出其不意地在地面寻找到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