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的不会做菜_作者:逸明舒笙(15)

2020-12-25 逸明舒笙

苏子放回忆着老师上课教的方法,先舀出一碗中筋面粉,用手捏起,试了几下,再舀起半碗高筋面粉往盆里倒三分之一。这样搭配能最大程度保证做好面条的筋道度。

“差不多了。”苏子放感受完面粉的质地,从冰箱里摸出三枚鸡蛋,细心地敲破口把蛋清逼出,留蛋黄在壳内。

用蛋清和面可以让面条更弹更Q,煮熟后也更符合他的口感,所以自从学会这一技能后,苏子放每次给自己做面条都奢侈的用蛋清代替热水,蛋黄就交给专研西餐的同学做糕点。

苏子放的算盘打得非常好:每枚鸡蛋八毛,他用完蛋清后每个鸡蛋卖蛋黄可以回收五毛,四舍五入,相当于和面的蛋清不要钱。

现在自己开店,蛋黄也不能浪费,等做好面再卧一个煎蛋,美滋滋!

苏子放一边想着那碗令他垂涎三尺的阳春面,一面用心地揉着盆中的面粉,还不忘自夸一句:我可真是个小机灵鬼!

揉面本身不费功夫,只要把加入蛋清后的絮状面疙瘩依次按一个方向推动、搓揉、挤压,等到面粉结成一大团就算完成揉面。

只是苏子放并非专门的白案师傅,揉面手法还没有北方常年做面食的主妇来的熟练,揉了十几分钟面团才达到三光。

晃动了下因为久站酸疼的脖子,苏子放准备开始饧面。

吃过手擀面的人很难再去将就挂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面条口感不对。用北方人的话说,不筋道!

饧面恰好就是决定面条筋道与否的关键步骤。

和面过程中,面粉内部蛋白质吸水形成面筋,在挤压作用下会相互粘连、彼此纠缠,使得面团本身产生收缩,所以刚和好的面团口感粗糙、筋道度也不足。饧面就是让面团在静置状态下有足够的时间去完成蛋白质分子的松弛和重构,增强面团的延展性。

实际操作中,这一步骤更为复杂,饧面时间不足会导致面条太硬,时间太长则面条太软。而且饧面的效果还与面粉品质和水质息息相关,只有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能恰到好处的掌握最适宜的饧面时长。

苏子放自然没有这份实力,不过这并不妨碍他能完成这一操作。

把面团放在砧板上,用一个透明大碗倒扣住,苏子放在旁边站定,双眼认真的盯着碗内的变化。他想的很简单:“既然不知道饧多久面才好,那就一直看着它饧到最佳状态。”二十分钟后,揉好的面团在碗内逐渐蓬松,介于麦色和白色的面团更加光滑,几处小的气孔也全部闭合,整个面团浑然一体,不见丝毫棱角。

苏子放掀开盖碗,一根手指点上面团。

室温不高,指尖贴着面团的时候还有些凉意,转瞬就被细腻的触感所吸引,等他回过神来,触摸的地方已经开始变得温热,用力按下,面团上出现一个不甚明显的凹陷,略有回弹。

见状,苏子放把整个手掌都贴上去。

系统的提示清晰明了

【一块普普通通的面团】

【色泽:介乎白色与麦色之间】

【味道:微甜、有轻微麦香】

【含水量:65%左右】

【延伸性:适中】

【粘弹性:较好】

苏子放收回手指,把这个专业级的判定评价从认知中删去。反正对大多数人来说,这些参数都会被总结成四个字:面饧好了。

面饧好了意味着可以切面了。

苏子放擦干净灶台边上的面食料理台,抓起一把高筋面粉撒开,把面团拍在台面上,滚几圈,让面团均匀的沾上面粉。

枣木的擀面杖厚重稳当,苏子放拿在手里也干劲十足,一推一摊,两下就擀出了面饼的雏形。换个方向重复几遍,面团瞬间就被擀开成一张扁薄透的面皮。

苏子放又抓起一把面粉撒在面皮上,细心的用手摊匀,这才将面皮提起,S型叠在一起。

“锃”的一声,一抹寒光闪过,苏子放手中多了一把中式菜刀,刀身前窄后宽,刀柄已经包浆,看得出是经年的老物件,刀身侧面有一个圆形戳印,隐约看得见里面是个“章”字。

苏子放和别的厨师不同,他学厨期间如果不是雕花等特殊工序,全靠手中这把老菜刀完成,虽然每次备料都比别人多了几道洗刀的工序,但依旧懒得改,切面自然也是用它。

持刀站定,苏子放咽下口水,深呼一口气,左手改掌为扣,四指背靠着刀身,刀起刀落,响起一串绵延不绝的“笃笃”声,牙签粗细的面条在刀右侧层叠出现。

“有点多……”苏子放看着堆在一边的面条感慨一句,顺手摸出三个保鲜袋把多余的面条装袋打包,装袋前也没有忘记再补撒一把面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