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追缉_作者:张佳亮(117)

2020-12-28 张佳亮

“多谢多谢!”夏朗马不停蹄地赶往了收容所。

离火市的收容所位于东边的城郊,建筑已经很老旧了。门口的铁门锈迹斑驳,常年经受风吹雨打的漆皮片片剥落。进入大门后,主建筑上架起来的“离火市城市收容所”几个大字只剩下了三个半还在顽强的苦撑。

所长贺长年接到了夏朗的电话,便迎了出来。两人握手后,贺长年介绍起了这里的情况:“夏队,你知道的,这些年来,司法界有关于是否取缔城市收容所,一直是持支持态度的。我们这段时间是王小二过年——一天不如一天了。你看看我这儿,哪里还像机关单位?还不如那边那个废品收购站呢!”

夏朗可不是来听他诉苦的,说道:“贺所长,还是说说高振娥的情况吧。”

贺长年说:“这个情况还是我刚刚查到的。高振娥的性格很沉闷,来到我们这儿之后表现还不错。上个月刚放出去。”

“她现在住哪儿了,你知道吗?”

“知道,我们都有后续帮扶政策的,杜绝二进宫嘛。居委会的人一会儿过来,她会亲自带你去找的。”

两人在办公室里喝了杯茶。没过多久,一个妇女敲开了门。贺长年给夏朗介绍:“这是居委会的刘大姐,专门负责高振娥那一片的。刘大姐,这位是市公安局的夏队长,你辛苦一下,带夏队长去了解一下情况。”

刘大姐今年五十多了,头发花白,模样笑呵呵的,给人亲和力很强。她连声说道:“没问题,没问题。配合民警的治安工作,是我们应该做的。夏队长,我们走吧。”

两人一路上聊着有关于高振娥的情况。刘大姐说道:“要说这种女人,不值得同情。但是我挺可怜高振娥的,五年前,她和他男人来到了咱们离火。他老公是工地上的建筑工人,高振娥就在工地上给工友们做饭,日子倒还过得去。没想到,他老公被钢筋砸死了。”

“这是什么时候的事?”

“两年多了吧,差不多是这个时间。一个女人,老公没了,还要养活上大学的儿子。你说这能怎么办?”

“工地没赔钱吗?”

“赔了,就给了二十万。”

夏朗不解:“这些钱不多,可是也够高振娥生活一段时间了,不应该去做那事呀?”

“你不知道,”刘大姐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她做那事,全是因为她儿子。”夏朗不明白,二十万供养一个大学生足以了,为什么刘大姐还说不够呢?

刘大姐说道:“她那个儿子简直不是人!唉,没法儿说,说起来我就心疼高振娥。不说了,夏队长,到了那里你自己问吧。”

说话间,两人来到了一处偏僻的村落。这里说是一个村子,其实大部分都是自建的窝棚房。有几根竹竿、几块帆布就解决了住的问题。难得看见几幢有砖有瓦的房子,还都是七八十年代的那种建筑,早已破败不堪。

“这村子以前人丁兴旺,后来人们都进城发展了,这里就渐渐荒废了。市里打工的人都聚在了这里。”刘大姐简单介绍着情况。

两人在这些杂乱的窝棚区里来回穿梭。夏朗注意到,在这里住着的,不止是一些外来务工的人,他们中有风烛残年的拾荒者、衣衫不整的流浪汉,甚至还有正值壮年的乞丐……一个中年汉子衣衫褴褛,手里拿着一把残缺的蒲扇,面前火堆上烧着一只缺了把的罐子,浓烈的中药味儿充斥着周围的空气。也不知道是被烟熏的,还是重病缠身,他不住地咳嗽。

那一瞬间,夏朗的内心有了一种错觉,他仿佛回到了几十年前,甚至更早。这不像是一个村子,反而像是这些社会弱势群体组成的一个部落。

“到了,看见没,那就是高振娥。振娥!”刘大姐高叫一声。

夏朗抬头望去,见前面不远处的一个窝棚,一个女人爬上爬下的,正在往窝棚顶上拉塑料布。窝棚下边有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不耐烦地等着:“我说你有完没完了,你能快点儿吗?我中午的飞机,得马上走啊!”

刘大姐看到这个年轻人,忽然紧跑几步赶上前去,她冲年轻人吼道:“你又来干什么?你妈都已经这样了,你怎么就不知道心疼人呢?”

年轻人眼皮一翻:“怎么又是你呀,烦不烦啊?我们家的事,轮得到你来指手画脚吗?”

“你……”刘大姐气得浑身哆嗦。她平时待人接物都是笑呵呵的,从来没有被人气成这样过。

夏朗走过去:“那还是我来指手画脚吧。”他拿出了警官证:“警察,你叫什么名字?在哪所学校读书?”他已经猜到了,这个年轻人就是高振娥的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