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追缉_作者:张佳亮(805)

2020-12-28 张佳亮

“什么书呀?”

“鹿鼎记。”

夏朗听到这句话,隐约想起来了什么,但这种念头转瞬即逝。想要仔细想一想,却又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回去之后,他把王贵才和束美丽的两份资料整理了一下,首先来看,两人的共同点就是都爱上网。在王贵才暂且栖身的住处,没有发现电脑。不过他的手机里倒是下载了不少微博论坛的APP,其中不乏有大量在热点新闻下的留言。

更令人诧异的是,他在网上的留言几乎都很极端。如吐槽爱狗人士、痛骂摔倒老人(注意,不是讹人老人)、吐槽房价……

几乎可以断定,王贵才也是一个键盘侠。这可以视为两名死者的共同点吗?从两次案件来看,无疑是同一凶手所为,并案处理并无不可。但关键是凶手的杀人动机与行凶后诡异的现场布置。这是令夏朗比较在意的,他刚才似乎想到了什么,却一直没有想起来。

晚上和陈妙言吃饭的时候,他心不在焉的,陈妙言让他递一下调料,说了三遍他才有反应。

“怎么,案子还没有线索吗?”

“也不全是,目前有了一点点收获,但是并不明朗,还需要一段时间吧。”夏朗感慨着说了一句。过了许久,他忽然问了一句:“你看过鹿鼎记吗?”陈妙言眉头一皱:“当然看过了,怎么忽然问起这个问题来了?”她而后领悟:“难道线索在书里?”

夏朗想了想,也不能这么说,只是今天在咖啡馆里无意中听到了咖啡师和那个同事间的聊天,那一瞬间似乎是想到了什么,可现在怎么都想不起来了。第二天一早,离火市的官桥。这里类似于北京天桥的所在,集合了许多的茶馆与传统手艺人。尤其是最近到了12月了,再过两个月就是新年。这些人全都出来了,有一些人甚至提早准备起了年货。那些平日里不见的老手艺人,比如画糖画的、捏面人的,也全都出来了。

在顺福街的街口,有一个卖煎饼的摊位。摊主是一个五十多岁的男的。今天天气出奇得冷,他冻得两只手抄进了袖子里,跺了两下脚。要不是为了小孙子将来上学的学费,他说什么也不会在这种天气里出摊,简直要冻死人。

“大爷,来个煎饼!”一个年轻人走过来了。

摊主觉得这个年轻人有点儿眼熟,他忽然想起来了:“呵呵,你是警察吧?”

那人笑了:“你怎么知道的?”

“报纸上见过。”摊主熟练地擦了擦饼铛,然后一勺面糊倒上去,划成了一个圆,“大爷多给你加个鸡蛋,不要钱的!”他记得,眼前这个帅气的小伙子是离火市公安局的,好像还是个小领导。那天看报纸的时候,他见过的。不过叫什么名字,他没有印象了。

来人正是夏朗,他没有反对大爷给自己加个鸡蛋,但他不会白占这个便宜,一会儿多给钱就是了。他问道:“大爷,我打听一下。江湖书馆是在这附近吗?”

摊主呵呵笑了:“你是来听书的吧?那你来得可太早了,晚上才开始呢。那地方也不是什么书馆,叫江湖茶馆。老板以前是个说书人,现在把茶馆和评书联系起来了。嘿,说的真不赖。20块钱,一个盖碗茶,一盘瓜子,一盘花生。我还去听过两回呢,可痛快了。得,您的煎饼,拿好了。”

夏朗接过来,问了一句:“那地方在哪儿呢?”

摊主扭头指着后面:“就从这里过去不远,走个七八百米就到了。外面都有水牌子,写了今天说什么,走到那儿就能看到了。”

夏朗道了声谢,扫码付钱的时候,他多给了两块钱,然后就走了。来到了摊主所说这个地方,看到了一座装修得古香古色的二层小楼。从外面来看,就像是穿越到了明清时代,青瓦上还留有些许的残雪,在这个经济利益浓厚的街道上,别有一番雅致。屋檐下悬挂着一块牌匾,上面写着“江湖茶馆”四个大字,笔力虬劲。落款是一位颇有名望的当代书法家。

门口立着一个水牌子,红纸黑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写着:今日说书《鹿鼎记》,下面写着说书人:连兰茹,最后面是时间。夏朗小的时候,也曾经通过收音机听过一些评书,知道这位连先生已经八十多岁的高龄了,在评书界很有威望,没想到她现在还坚持说书。

夏朗正看着水牌子发愣,从茶馆里走出来了一个身穿长褂的人,抱拳拱手:“先生,要喝茶吗?”

夏朗看到面前这个人温文尔雅,身穿黑色的大褂,留分头,戴着一副眼镜,很是斯文。

夏朗笑着问道:“不是晚上吗?”

这个人也笑了:“说书是晚上,但是咱们茶馆白天也经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