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间,这点红光消失了。过了一会儿,红光又从二层楼的圆拱窗内射出,然后,是三层、四层、五层,最终那一点红光停在了塔的最高层。塔中央的圆形桌案上,一支白色的蜡烛被点亮了,惨淡的光晕映出一张苍白猥琐的脸,暗影中土黄色僧衣包裹着一具肥大的身躯。
这僧人借着蜡烛闪烁的微光,从怀里摸出一个薄薄的本子来,手蘸唾沫,一页页翻动着,贪婪地盯着黄色的纸页,嘴里还念念有词地低声嘟囔着什么。也不知道看了多久,他忽然被身后发出的响声惊动,急忙警惕地回头张望,黑暗中什么都看不见。他又侧耳倾听,只有呼啸的风声,僧人稍稍镇定了下心神,正抖索着想把手中的簿册收起来,烛光下突然出现一片大大的阴影。
“圆觉……”僧人乍听到这声呼唤,连连倒退了好几步,惊恐地直瞪着眼前那个黑影。这黑影向他越靠越近,嘶哑的声音继续没有高低起伏地呼唤着:“圆觉,圆觉,圆觉……”
“不!你、你想干什么?你别过来,别过来!”圆觉脸色惨白,退到了墙边,脊背靠着拱形窗楣。打着旋儿的雪花扑上他光秃的头顶,寒气刹那间侵入五脏六腑,宛如死亡的气息,冰冷森严。
那黑影显然没有把圆觉绝望的呼喊当回事,继续一步步向他靠近。就在他来到圆觉近前的一尺之遥,圆觉猛一转身,抬腿踏上窗楣,嘴里发出一声绝望的狂呼,便纵身而下。暗夜中土黄色的僧袍被风雪激起,像一双张开的羽翼,带着圆觉的身躯飘飘荡荡,砸落在天音塔旁的雪地上时,竟只发出一声低沉的闷响,便被狂风骤卷而去,就连前院值夜的僧人都未曾有丝毫察觉。
直到第二天清晨,圆觉的尸体才被上早课的僧人们发现,已然冻得僵硬如石,连血迹都凝结成了深红色的冰柱。他的身边散落着几页黄色的破纸片,模模糊糊地可以分辨出些字迹,似乎是用小篆反复书写的“生”和“死”这两个字。
当然,对绝大多数正纵情于岁末狂欢的人们来说,“死”这个字离得实在太远了,远到似乎永远也不会到来,根本不值得去考虑。他们只想尽情享受“生”的欢乐,并妄图将这生之乐趣延长到无限,伸展至永恒……寒 夜
大周圣历二年,岁末,除夕将至。
神都洛阳连日来阴霾不散,漫天风雪不分昼夜地呼啸翻卷,全城百姓挨过整整十五个肃杀的冬日,终于在除夕前两天盼来了久违的阳光。可惜这严冬中的阳光是如此衰弱而勉强,无法带来一丝暖意。但无论如何,辞旧迎新的时刻还是不可阻挡地到来了。
太初宫前,则天门巍峨的飞檐上,积雪被狂风卷起,把阳光反射成跳跃的点点亮金,晃得人睁不开眼睛。重重宫墙之间肃穆寥落,殿宇楼阁中不见半缕生气,若不是偶尔有一队神色紧张的宫娥内侍匆匆而过,这个地方已然安静得仿佛被所有人抛弃,更别想感受到一点点节日的气氛。
则天女皇的内寝——长生院内,齐刷刷跪着一批御医,各个在寒风中哆嗦成一团,虽然眼前那扇紧闭的宫门内无声无息,这些人仍不敢有丝毫动弹,只是深深地埋着头。
长生殿内,绣金蟠龙的厚重垂帘自顶而下,袅袅的烟雾在垂帘两侧盘旋,清冽的药香和淡雅的沉香糅杂,依然掩盖不住一股令人不快的衰败之气。这是垂垂老人身上才有的特殊气味,在病重的老者身上更显浓重,谁都知道,这气味正是来自那不可阻挡的彼岸。
无声无息中,垂帘被轻轻掀起。在外殿中坐了一上午的几个人齐齐抬起头来,垂帘内走出的那人立时被几束目光牢牢盯死。目光中有期待、有疑问、有谄媚、有怨愤、有鄙视、有冷漠,还有憎恨,不一而足。
张易之施施然端立在众人之前,脸上露出如释重负的表情:“太子殿下、相王、梁王、公主殿下,圣上好多了。”说完这句话,他也不待回答,便款款落座,镇定自若地环视周围。
几个人不约而同地长吁口气,梁王武三思抢先开口感慨:“天佑吾皇,天佑吾皇啊!”接着,他略显夸张地朝张易之拱了拱手,“五郎、六郎这些天来衣不解带,在圣上身边尽心侍奉,殚精竭虑,总算令圣上转危为安,真是劳苦功高啊。”
张易之含笑点头,却听一旁端坐的太平公主轻哼一声:“五郎、六郎侍奉得越好,我们这些做儿女的心中越发惶恐。母亲病了这些天,我们竟连面都见不着,更别说亲自侍奉了!这若是让天下百姓知道,只怕二位哥哥和我,都要被人唾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