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旱逢霖_作者:千人玉(14)

  辛望云联系的支教地点是举例泉临70多公里的一所留守儿童小学,一开始本来是所公立学校,由当地政府全权财政拨款。但是因为近两年到泉临务工的农民工越来越多,就读的小孩呈指数级上升,政府慢慢负担不起了,所以变成了一所政府支持、民间经营的民办学校,办学条件是一年不如一年,现在可以说已经在闭校的边缘徘徊了。

  所以辛望云他们这次去,一是打算给小朋友们提供一些日常必须的学习用品,以减轻一点学校的经济压力;二则是为了体现春晖社一向的人文关怀,带小朋友们玩玩游戏、搞搞文艺汇演什么的,丰富一下他们的学习生活。

  出发那天,吴霖早早地就到了辛望云告诉他的集合地点,听说要准备学习用品,他就用自己打工省下来的钱买了几本新华字典和成语词典,全部塞进了书包里。辛望云看见他的时候,他正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书包,整个人因为不堪重负而佝偻着背。

  “你带了什么?是不是很沉啊?我帮你吧。”辛望云说罢就一手拎起了吴霖的书包,果真挺沉,跟背了个□□包一样。

  “就一些字典和词典,小学生特别需要这些工具书,我就看着买了一些。”

  “干嘛自己买呢,这些可以从社费里面出啊,之后你把□□给我,我帮你报销。来,先把书包给我,这么多书你也不嫌沉。”

  吴霖拗不过辛望云,只好把书包卸下来递给了他。“其实还好,不重的,我原来还背过比这更大的包赶路呢。”

  “你都说了是原来,现在有人帮你了嘛。”辛望云把吴霖的包单肩背着,本来想问问他赶什么路,又觉得不合时宜,忍住了。同时忍住的还有想揉揉吴霖头发的冲动,刚刚起风了,吴霖柔软的发旋被吹得东倒西歪,一副急需人抚平的样子。

  去希望小学的路上,辛望云坐在了吴霖身边,一边给他说这次活动的重点,一边给他介绍小学的基本情况。吴霖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的提问和点头,没一会儿就把所有的活动细节都摸清楚了。

  “不愧是卓越班啊,看你认真听讲的样子,我都有种自己是教授的错觉了。”

  吴霖还在记活动的重点,被辛望云冷不丁地夸了一句,一下子没反应过来,抬头呆呆地问了句:“啊?”

  “没什么,夸你可爱。”

  ……这还不如先前那句呢,吴霖脸咻地一下红了,半张着嘴完全不知道要接什么。

  辛望云看出了吴霖的尴尬,赶紧转了话题。

  “你看,翻过这座山就是那所小学了,这附近都是这种盘山道,没有公交,出城的巴士一天就四五班,赶集的、打货的,人挤着人,有时候甚至连车都挤不上去。”

  “没想到泉临边上还有这么落后的地方,政府规划都管不了这块吗?”

  “不是管不了,是不想管。这里交通和物资都很不发达,年轻人几乎全到城里打工去了,留下的都是些没有劳动力的老人和小孩,没什么发展的前景,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建设的动力。”

  “可这儿离泉临也没有很远啊,不能把孩子们带过去读书吗?”

  “当然不能了。泉临这几年对外来人口实行严格准入政策,没个高学历和特殊工种,基本别想在泉临落户。这些务工者的孩子没户口就只能去读私立学校,那学费,没几个普通家庭负担得起。”

  “好不公平啊,明明大家的爸爸妈妈都在同一个城市上班,有的人可以在泉临长大,有的人却可能终身都不能在泉临扎根。”

  “是啊,可是有什么办法呢,只能寄希望于国家的扶贫政策了。”

  两人聊着聊着,突然听到司机说到了,让大家下车。出现在吴霖眼前的是栋两层楼的砖瓦房,看着不算破,应该才盖好没几年,就是太小了,无论是教室还是操场,都小得可怜,估计学生容纳量非常有限。教室后面还有一排灰扑扑的小平房,辛望云说那是学生宿舍,家里大人不方便看管的孩子会选择在学校留宿,条件是苦了点,但起码不耽误读书。

  辛望云和前来对接的老师简单的沟通了几句,就开始组织大家给已经在操场集中的小朋友们派发学习用品。吴霖站在辛望云身边,每来一个小孩他都要耐心地问别人叫什么名字,需要什么东西,然后按照小朋友的需求一个一个的派发,末了还要给每个人说一句鼓励的话,嘱咐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这样一来,他的进度就比别人慢了很多,周围的人都已经开始抱着手聊天了,他还在一个一个的询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