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按照副本前期公布的信息来看,一波成型的星兽潮如果没有被及时消灭,而是在地图上持续游荡的话,它们的实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增加。
也就是说,公测副本的局势其实一直在剧烈变幻,对其中的所有幸存基地的要求是一直在发生变化的。
最开始,大家似乎是只要守好自己的地盘就行;
而当少数基地开始合并之后,阵营领袖们便需要谨慎评估自身实力,趋利避害的选择合适的联合方案;
但当联合数量不断增加,基地幸存率上升之后,又导致触发了全地图星兽战力增幅状态,相当于是逼着各个阵营作出取舍,到底是要联合,还是要相互攻伐;
现在,当阵营数量随着前面的举措而持续下降,他们整体消耗星兽的速度随之下降,星兽潮的力量又因为时间的影响会加速壮大,阵营领袖们如果能迅速研判局势的话,又得尽快采取主动出击、减少星兽数量的策略。
但即使是这样,也不是只要主动出击,基地就会受益。如果一部分基地外出扫荡,减少了地图星兽总量,而另一部分没有,那对星兽潮的遏制效果有限,倒霉的基地还是有可能遇上超强的星兽而出现超出预料的危机。
可以说,从进入公测副本之后,几乎所有基地领袖想要让自己的阵营存活下来,就得一刻不停的动脑子,和副本里的星兽斗、和其他的基地博弈。
累是真的累。
但是,这在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确实是星野管理局在为观众们复刻星野拓荒时,基地们需要面临的长期复杂状况。
经专业观众这么一提点,兴致勃勃的观众只觉得眼前能看到的直播内容似乎更显精彩了。
只是,也是真的看不过来。
不仅要跟进最新情况,还得循着专业观众提出的那些线索,再倒回去欣赏或回味一些自己可能错过了的名场面。
这也导致,有关这场公测副本和星野拓荒的话题还在不停的发酵,宣传影响力不断提高,然后又会吸引更多原本不愿关注这个话题的人点开最新局势。
更多人关注当然是符合宣传目标的好事。
但越多人关注,这场公测副本的最终结果就可能会影响到更多人的利益。
也因此,还会有更多人的开始想要分析、预判乃至干预它可能的走向。
这些在副本之外的力量,又会通过各种方式,逐渐对公测副本里的情况,产生影响。
到底最后,谁会能赢呢?
就像巴厄纳尔和硅土基地找上了容易,也还有其他的阵营之间发生了交火或合并。
各个阵营的领袖都会对自身的实力有个大致的预估。
就算不知道其他阵营的情况会是如何,判断自己还能撑多久的能力也还是有的。
像硅土基地的土间崇就很清楚,他们的实力在生存到第二日的基地中,绝对属于敬陪末座。也所以,他们这种情况的,是最早选择采取动作的。
有的基地找上了长屏、元泽等等实力更稳固在第一梯队的阵营,然后得到不同的结果。
长屏相对来说比较宽容,或许也是因为他们自身拥有的防御条件够出色,基本只要是上门投靠的,最后都会被威尔克接纳。
选择元泽的则相对艰难一些,元氏双胞胎从开始就表现出更具攻击性的风格,他们也没有掩饰。如果是遇到残存实力较强的基地,他们还是会接收,但如果是遇到实力较差的基地,他们可能就会开出只接纳英雄机甲的条件。
在日出后第一波合并之后,地图上的阵营点进一步减少,应战压力增大。
于是,又一批原本还选择坚持的基地又陷入了最狼狈的那类处境。
仍然是有人选择坚守直到淘汰,有人选择移动求变,结果各异。
有些结果在观众们的预料之中,有些则也会让人大跌眼镜。
比如,最后没有被容易接纳,而选择了在他们阵营外围和星兽打游击战的硅土基地。
以他们一台英雄机甲、步兵居多,还没了固守阵营的配置,大多数观众都觉得,他们会在离开容易之后迅速淘汰出局。
但没想到的是,他们凭借打不了就跑的无赖精神,虽然前期人员损耗速度较快,却也还有不少人坚持了下来。
他们没有特意给容易阵营制造过麻烦,甚至有时候还会有意迎敌,主动解决一些看起来比较弱的星兽,去换取继续强化队伍的积分,也在实际意义上帮容易阵营多少挡掉了一些攻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