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级艺术狂徒_作者:言朝暮(140)

  叽叽喳喳的呼唤,好不容易打碎了凝重的气氛,却又被贺缘声怒目而视。

  “都不许进来!”

  他板着脸,沉声一句话,就让整个贺宅重回相同的鸦雀无声。

  无数单纯无辜的眼睛,目送钟应他们走入房子,带着孩童特有的好奇。

  钟应随着贺缘声穿过大厅,走进了那间属于贺先生的书房。

  他视线落在书房墙面的瞬间,只觉得压抑心情更加沉重。

  因为,书房墙上悬挂着很多照片。

  每一张照片都有冯先生和柏老师的身影,贺缘声将这些合影、单人照精心的做成了装饰,郑重的保存在了自己随时能够看见的地方。

  年轻时候的冯元庆,穿着西装站在庭院。

  年轻时候的柏辉声,拉开弓子,垂眸演奏。

  这间宽敞明亮的书房,似乎定格了两个人的青春,让时间永远停留在了贺缘声希望停留的时候。

  钟应的视线,唯独落在书桌旁边摆放的照片,才能见到头发花白、垂垂老矣的冯先生。

  那是一张三人照。

  即使他们戴着相似的夸张墨镜,穿着相同的漆黑长衫,钟应也能分辨出他们谁是谁。

  笑容灿烂,抱着二胡的年轻人,是他的柏老师。

  神情严肃,微微上扬下巴的傲慢中年,应当是几十年前的贺缘声。

  而那位专注于演奏二胡,嘴角勾起慈祥笑意的老人,必然是冯先生。

  这样的快乐合影,钟应在柏老师家也见过许多。

  那个照相风格不算丰富多彩的时代,师徒三代已经拍下了不少独具匠心的艺术照,成为了柏辉声家里为数不多的装饰品。

  有时候他们站在清泠湖学院树下,有时候穿着衬衫西装挤在破旧办公室长凳。

  地点和装束一直在变化,不变的是他们的圆形墨镜,手上的二胡,还有师公师叔师侄相似的快乐笑容。

  钟应默默端详照片,感受到照片里满溢的怀念。

  贺先生必然常常坐在书桌前,眺望他们无可回溯的青春年少,感慨他们短暂相聚的温馨美好。

  思及此处,钟应又忍不住悄悄去看贺缘声。

  那位老人走进书房之后,就扑到了旁边大书柜旁,打开了柜门,认真翻找着什么。

  过了一会儿,他终于拿到了想要的东西——

  一只磁带播放机、一盒旧磁带。

  钟应差点没能认出这个老物件。

  它拥有长方形的塑料壳子,两个圆形转动轮,还有一卷一卷灰黑绞带,裹着历史的尘埃,透着过时的色泽,组成了流行过大半个世纪的音乐媒介。

  贺缘声垂着视线,颤抖着手,将磁带放进播放机。

  他按下按钮,安静的书房就传出了沙沙沙的杂音。

  片刻,钟应就听到了轻柔的笑声。

  “哈哈,这样就能记录我说的话了吗?”

  旁边似乎有人回答是的。

  那个声音又笑着说道:“Hello缘声,想不到世界发展这么快,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聊天。”

  “不过,我好多年没有说过英文了,我还是和你说中文吧。”

  对方轻松悠闲的语气,开启了一段单方面的聊天。

  他说今天是晴天,冬季能够有如此温暖的阳光,实在是非常不容易。

  他说虽然我们很久没有联系,但是自己回忆起来,上一次敲响希声的景象仿佛就在昨天。

  那是钟应从未真正见过的冯元庆。

  但这位早已与世长辞的老人,正通过一个落伍淘汰的磁带机,发出了四十多年前的声音。

  录音时的冯老先生,年岁已经不小。

  钟应能在沙沙沙的杂音中,听出他的疲惫苍老,又总会被他的笑声带走全部注意力。

  他的声音总是在笑。

  他笑自己是个看稀奇的老古董,他笑太久没有写过信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冯元庆的每一句话,都透着他的快乐。

  仿佛能够用录音这样新奇的“洋玩意儿”和远在美国的徒弟交流,是一件十分好玩有趣的事情。

  他絮絮叨叨,毫无重点地闲聊。

  连清泠湖学院结冰池塘旁徘徊的大白鹅,都被他的录音提及,现场做了一段嘎嘎嘎的口技模仿。

  绘声绘色。

  沉默的贺缘声,终于在这样的背景音里重新开了口。

  “师父离开美国的时候,是1956年,希声仅仅找回十九件钟体。”

  他摸着书房椅背,疲惫的坐进去,盯着转动的磁带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