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一级艺术狂徒_作者:言朝暮(176)

  他心若擂鼓,怕极了会听到不想听的名字,立刻追问:“她的爷爷是谁?”

  方兰苦笑一声,神色复杂的说道:“他就是以前清泠湖戏班的鼓师,于经业先生。”

  “算起来,他是熠熠的外曾祖父。”

第51章

  老一辈渐渐随着时间淡去的友谊, 因为小辈的视频重新联系上,着实令人惊讶和感慨。

  熠熠的妈妈对他们格外了解, 方兰对于经业一家的事情知道得不多。

  于是,她们简单寒暄了几句,说了说熠熠的天赋,约了下次再聊,便转头去问柏辉声。

  老一辈的陈年旧事,柏辉声听过不少。

  他说,当初遗音雅社首演, 演奏者与乐器名扬四海,时常会有人慕名而来, 瞧瞧这些唐代的古董。

  冯元庆他们本就是为了战争募捐,总不能恃才傲物、冷脸相迎。

  因此,人来人往, 冯元庆便认识了清泠湖戏班的于经业。

  清泠湖戏班也是当时热闹非凡的园子,但是有了遗音雅社之后,戏班的大主顾,总爱在于经业面前提及稀罕的十弦琴和编钟。

  于鼓师好奇, 同样学的敲击乐器,所以跟冯元庆还算有共同话题。

  所以,他常常来遗音雅社,见冯元庆敲钟, 就和冯元庆说钟。

  见冯元庆拉二胡,就和冯元庆说合奏。

  “二胡和编钟都是师公在表演, 找不出第二位乐师。”

  方兰脸色稍稍好了一些, 笑道:“这也是缘分, 让于先生帮了师公、帮了遗音雅社的忙。”

  有了鼓师和冯元庆合奏, 那么编钟进入遗音雅社的合奏名单,顺理成章。

  戏班有戏,他就去敲鼓。

  遗音雅社有演出,他就去敲编钟。

  虽然不是什么声乐大家,但是他经验丰富,驾驭相似的敲击乐器,自然不在话下。

  只不过,经验丰富的鼓师,敲奏的编钟与冯元庆这样追求古韵古音的研究者不同。

  他喜欢随性发挥、即兴敲奏,还能单独用编钟,敲出些昆曲、越剧常演的节奏。

  按冯元庆告诉柏辉声的说法,这位鼓师时时能做“雨点急急,雷声阵阵”音,颇有新意。

  好景不长,日军占了清泠湖,戏班子早就散了场。

  遗音雅社一停演,于经业就离开了清泠湖,了无音讯。

  又过了十来年,冯元庆回国。

  再见面,于经业已经是西洋乐的乐师。

  敲的是小军鼓,穿的是绿军装,再也不谈编钟、二胡、鼓这种“上不得台面”的旧文化,他们也就渐渐淡了交际。

  钟应安静的听。

  年代久远的事情,经过一代一代的转述,竟然有些民间高手、淡泊名利的味道。

  或许是冯元庆先生向来心胸宽广,不与柏辉声去说别人的坏处。

  又或是方兰不好谈论长辈们的过往,言辞委婉了许多。

  毕竟,他明明记得,沈聆笔下的“于鼓师”,哪有这种仗义出手的魄力,又哪有什么新意。

  总会忘记他们编排好的乐曲,临上台了胡乱一阵敲奏,弄得遗音雅社的音乐家,既心疼编钟,又得想办法补救旋律。

  然而,他并未做声,仍是专注的去听方兰的回忆。

  “辉声说,于先生家里跟我们也算朋友了。”

  方兰说着这些,仿佛想起了柏辉声,视线变得温柔,“既然熠熠那么有天赋,我们就上门去瞧瞧吧。”

  简单了解了长辈们的缘分,方兰便和熠熠的妈妈,约好了时间登门拜访。

  方兰和柏辉声第一次见到熠熠的场景,时隔许久重新说出来,她的脸上都是灿烂笑意。

  “小小的女孩子,长得可爱,性格礼貌。”

  她的眼睛闪着光亮,像在夸奖自己的孩子,“见到我们这些陌生人,熠熠一点儿也不怕生,甜甜的喊我们老师,还抱着她的二胡,现场给我们拉了一曲《猛虎行》。”

  二胡的错误演奏技法,挡不住熠熠的绝佳天赋。

  乐曲结束,柏辉声不过是说了几点,熠熠心领神会,一说就通,一教就会。

  再重新上手,一把品质普通的红木二胡,就在熠熠的手中,原原本本的奏出了《猛虎行》该有的旋律。

  还有着柏辉声都叹服的深邃情感。

  “辉声说,她是个天才,她能继承冯派的衣钵。”

  说着说着,方兰竟然掉下了眼泪,失声啜泣道,“所以辉声将师公的二胡送给了她,还叫我时不时去教导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