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茶男配他太难了_作者:封玖(139)

  三岁的小孩还不记人,他们只见过一面,等到他十岁的时候,早已经忘了。

  向颜收藏过不少大师级的刺绣作品,没有哪一幅让她看得想落泪。

  “不愧是金奖,功力不俗啊。”身旁有人欣赏感叹道。

  “构图太漂亮了,光线处理也很巧妙,针法相当流畅,这水平跟大师也不差了。”另一个人附和说。

  “创作者叫虞秋,没听过啊,后起之秀?”

  听到这些夸赞,向颜骄傲得不行。

  她本来还想亲自买下这幅作品,现在却不想了。优秀的作品应该让更多人看到,要是被她收藏了,知晓小秋大名的人不就少了吗?

  小秋还这么年轻,总有一天会成为顶尖的大师。

  向颜转身,将场地让给更多的人。

  上午十点,颁奖正式开始。

  流程很简单,致辞、颁奖、总结、展望。

  虞秋需要参与的,就是第二个环节。他跟其他获奖者被安排在同一区域,周围都是各自专业领域的佼佼者。

  他在这里面算是年纪最小的。

  旁边一人惊奇问:“你是从事哪一行的啊?”

  虞秋相当坦然:“刺绣。”

  “嚯,这可是个精细活,”对方竖起拇指,“年纪这么小就有这么高的造诣,厉害!”

  艺术节的门槛算不上高,但能拿奖的水平都不会差。他不知道虞秋拿的什么奖,就年龄而言,已经算得上天赋惊人了。

  虞秋有些心虚。

  他也是因为梦里的经历,才得以跟这些大师坐在一起。

  “都是精细活,大家都很厉害。”虞秋笑着应了一句。

  凡是传统工艺,哪个不需要灵巧和缜密?能沉得下心学习和创作的,都是值得敬佩的。

  “下面有请华京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周兴华为我们颁发此次青年文化艺术节纤维艺术类的金奖!”

  观众席掌声雷动。

  向颜鼓掌鼓得手都红了,眼里也泛着泪意,哽咽地对身旁的沈明登说:“小秋是真的有天赋,要是你陶阿姨还在世,看到这个场景一定很高兴。”

  沈明登神色温柔:“嗯。”

  “他三岁的时候就跟你陶姨学刺绣,十岁来家里,我还问过他要不要继续学习,他说不要,我也不敢多问,怕他伤心。”

  向颜以为虞秋是触物伤怀,但沈明登直觉不是。一个人是否怀念父母,日常生活中是可以体现出来的。

  如果虞秋真的很在乎父母,他昨天就不会说“不用他们满意,我自己满意就行”这样的话,而是会说“他们一定对你很满意”。

  虞父常年拍戏不着家,虞秋跟他不亲可以理解,那么陶阿姨呢?

  “获得此次纤维艺术类金奖的是——虞秋!”

  哗哗哗哗,掌声如潮。

  沈明登沉下心思,目光专注地追随着青年的身影。

  他穿着烟灰色正装,清朗挺拔,光是背影,就能令人联想到无数赞美男子的词汇。

  周围窃窃私语。

  “这身板太正了!”

  “看着没多大吧,这就金奖了?”

  “他就是《老街》的作者啊!少年英才!”

  “你说的是那个《老街》?我还以为作者有很深的阅历呢。”

  “年轻也不代表没阅历。”

  听着这些夸赞的话,向颜笑得合不拢嘴,伤感的情绪一哄而散,满脸骄傲地说:“今天一定要吃大餐庆祝一下。”

  沈明登没吭声。

  向颜转过脸,看到他专注的视线和温柔的神色,愣怔片刻后,心下一叹。

  这可怎么办呦。

  虞秋在梦里拿过不少奖,但这是他第一次亲自登上领奖台。

  媒体的闪光灯下,青年从容不迫,不卑不亢。他长得帅,又这么年轻,还是金奖得主,自然成了镜头的宠儿。

  一个年少有为的、俊美灵秀的金奖得主,身上的新闻价值必定不会少。

  主持人自然也明白。

  他笑着道:“请问虞秋先生今年多大?”

  “十八。”

  “竟然刚成年!”主持人脸上的惊讶不似作假,他还以为虞秋只是看着脸嫩。

  观众席也都“哦”声一片。

  “虞先生真是少年英才!我想请问,你是如何创作出这样一幅作品的呢?”

  灯光聚在青年身上。

  他面带微笑,澄静的眼眸里透着几分回忆:“小时候住在那里的时候,觉得那里的楼好高,街好宽,路好长。等我离开那里,几年后再回去,发现楼变矮了,街变窄了,路也不那么长了。心里突然就生出一些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