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心眼_作者:牛角弓(38)

2021-12-09 牛角弓

  弥月一边吃早饭,一边对着蛛网似的城市地图发愁,最后还是听从了张阿姨的建议,从小区门口的公交站坐车到一个叫总站的地方,然后从那里打车去古文化市场。

  张阿姨觉得,这样的安排对弥月这样的路痴来说应该是最方便的了。

  秦照听说他要出门,主动提议开车捎他一段儿。不过弥月觉得这样太麻烦人,很客气的拒绝了。

  秦照对弥月还不熟,不大理解他的推辞是出于客气,还是习惯如此,不喜欢有人干扰,也就没有再勉强他,只是互相添加了联系方式,叮嘱他有事可以随时给他或者他爷爷打电话。

  弥月安抚好家里的两只毛茸茸,自己就出门了。

  晴天,空气里盛满了属于春天的温暖馨香的味道。

  路边的海棠树枝叶舒展,星星点点的花蕾从绿叶间探出头。仔细看,已有粉粉白白的花朵在枝头绽放。

  走出小区,弥月才注意到公路两侧种植的都是海棠树。这些海棠树不知在这里生长了多少年,匆匆一眼扫过去,最细的树干也比他的大腿粗,树冠高大茂密,层层绿荫间点缀着点点花蕾。

  一株两株缀满花蕾的海棠树会给人以秀美的感觉,但蔚然成林,却让人觉得壮观,美丽得有些震慑人心了。

  弥月还是头一次看到这样大规模的海棠树林,联想到刚才手机上看到的蜘蛛网似的城市地图,他对于城市的印象,不知不觉也有所改变。

  这里有很多人,很多车,远离山野,昼夜喧嚣。但这里也同样有令人惊叹的美景,并不是只有钢筋水泥和汽车尾气。

  弥月为自己对城市的偏见而感到了小小的羞愧。

  一个小时之后,弥月被出租车司机放在了古文化街的路口。

  这个时候,弥月已经完全迷路了,只模糊记得秦家住的那个小区好像在城市的东边,而古文化街是座落在城市的南边。

  弥月对“城市”刚刚好转的印象,在下车之后又一次发生了扭转。

  路很宽,路面也平整,看得出是新修好没多久的,路口那块刻着“古文化街”的景观石也是新的,还有,人行道两侧的仿古建筑也是新修的。

  他期望中会出现的富有历史气息的古香古色的街道,突然间被这个仿佛人造公园似的东西所取代,让他满心都是失望,甚至怀疑出租车司机是不是走错了地方。

  直到路人表示滨海市就这么一条古文化街,别无分号,他才不情不愿的接受了这个事实。

  还好古文化街上也有一些具有历史价值的古建筑被保留了下来,比如清朝初期修建的城隍庙,再比如乾隆年间一位探花郎的府邸。虽然不知真假,但有它们的存在,到底坐实了这条街确实是有一些文化底蕴的。

  弥月来之前还以为滨海市的古董商店都开在这条街上,但来了之后就发现,一条街上至少上百家店铺,不可能全是做古董生意的。事实上跟古董商店比起来,反而是小饭店、饮料店、工艺品商店更多一些。

  即便如此,弥月觉得想把所有卖古玩的商店扫一遍,估计也得两到三天的时间。

  很多人在转卖家藏的古物时,会因为种种原因选择这种不大起眼的商店,或者请店里的鉴定师给做个鉴定。

  王英虽然跟着考古队工作了几个月,但他不一定搞得懂古玩交易里面的门道。弥月猜测他会首先找人给凤凰琴估个价,然后决定下一步要怎么做。

  估价,鱼龙混杂的古文化街自然就是最方便的选择了。

  首先门槛低,谁都能进来。其次,这些做生意的老板都是人精,他们绝对不会追问藏品的来路。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这条街每天人来人往,生面孔混在里头不容易引人注意。

  弥月自觉号准了王英的脉,于是挑了这个地点开始他的寻找。但这也只是他的猜测,如果王英有同伙,而同伙又享有更高的话语权,那么他的假设恐怕就很难成立了。

  弥月第一天只是摸了个大概情况,街上共有多少家做古董买卖的店,哪家规模大,哪家生意最好,哪家专门做乐器方面的生意……等等。

  只是这样粗略的了解情况,也把弥月累得够呛,晚上回去匆匆洗了个澡,晚饭都没吃就一头扎在床上睡死过去了。

  第二天早上弥月是被活活饿醒的。

  他睁开眼,人还没醒透,就看见枕头的另一边趴着小毛和大毛。一大一小两只毛茸茸都瞪着眼睛看他,表情还挺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