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电_作者:卡比丘(5)

  刷码进地铁,正在等车,郁知年收到一条航空票务短信,显示从宁市飞往赫市的航班已出票,时间是五月五日。

  他来不及细想,杨恪爷爷的遗产代理人李律师打来了电话。

  这时候,地铁进站了,发出巨大的响声。

  南侨站是个大站,上下的乘客都很多,郁知年随人群挤上了去,走到旁边,抓住金属杆子,接起李禄的来电。

  李禄在那头说话,郁知年听得不是很清楚,问了好几遍,才弄明白,他是在说,刚才的机票是他替郁知年买的。

  “史密斯告诉……你快回来了,”李律师的声音听起来断断续续,“关于杨董事长……遗嘱信托的事,我们……尽快碰个面,……给你买了机票。

  “如果你真的……放弃这份信托……很多字要签。

  “另外……这份信托,有些条例你……不是很明白……好好和你解释。这几天……也再郑重考虑一下,到底要不要做……决定。

  “知年……心里话,我个人不是很建议。”

  郁知年答应下来。

  挂了电话,郁知年忽然想给杨恪发一条信息,不过不知道自己能说什么。

  说自己回程日期定了,也租好房子可以放从杨恪家搬出来的东西了,然后问一问杨恪近况,总之装作什么都没发生过,大度开朗地去闲谈。

  他做出了牺牲,理应有得到奖励的权利。

  从南侨站到宁大站一共八站路,二十五分钟的时间里,郁知年纵情将所有聊天开场白想了一遍,最后压回交流欲,告诫自己杨恪根本不想收到任何来自他的信息。

  因为被动表示不感兴趣,冷淡表示不喜欢。郁知年已经长大了。

  车厢的门打开,地铁到站了。

  郁知年结束了妄想,抓紧自己的手机,背着包走出地铁。手机边缘硌着他的指腹,他有点不舒服,但没放松。

  上电梯,下电梯,出站后,他又习惯性地拿起手机,第或许是一万次重复查看屏幕。

  并不抱期待的期待像细小的气泡,从水瓶底部向上飘去。

  当郁知年仍然没有收到杨恪发来的任何消息,浮到水面的气泡就破掉。

第3章 三(2019)

  十年前,酷暑的其中一个午后,天气阴沉,乌云密布。

  游泳室灯火通明,杨恪练习仰泳,在标准泳池里往返数次,教练替他计时。

  即将游到接近杨恪的最快纪录时,游泳馆的门打开了。

  杨恪的指尖碰到泳池壁,将上半身从水中探出,恰见许秘书把玻璃门拉到底,他的爷爷迈步进馆,身旁跟着一名瘦弱的男孩。

  爷爷在距池边几米处站定,说:“杨恪,来认识一下,这位是郁知年,我的特需奖学金获得者之一。

  “知年和你同年,跟着资助项目来宁市游学,我上午去给项目讲话,和知年一见如故,听说项目把知年从名单里漏掉了,少定了一间房间,酒店住满了补订不了,让小同学睡加床总有些委屈他,就带回家里来了。”

  “知年,”爷爷侧过头去看郁知年,露出和蔼的微笑,用杨恪听来有些过度慈爱的声音说,“这是我刚才和你说过的,我的孙子,杨恪。他和你同级。”

  郁知年稍带拘谨地对杨恪说了“你好”。

  这就是杨恪和郁知年第一次见面的场景。

  那一天郁知年穿什么衣服,理什么发型,杨恪一概忘记了。因为他当时以为那不过是爷爷的又一次怪异行为,而并未想见这名来宁市游学的贫困学生,会在他家留这么多年。

  如今十年过去,带郁知年回家的爷爷去世了。

  宁市的老房子空了,只有几个工人留在家里,看管一大片土地。

  杨恪没有选择直接继承爷爷留给他的产业,而是与朋友合伙创立了一间私募基金机构,发展也还算不错。

  截止去年十一月,他都与郁知年一起生活在罗瑟区的一栋房屋中,过忙碌但不至于枯燥的的生活。

  李禄李律师在近凌晨一点给杨恪打来了电话。

  杨恪还在工作,开了免提接听,李禄稍显疲惫的声音在书房里响了起来:“机票买好了,我到时候让助理去接他。”

  “嗯。”杨恪一边看秘书发来的财务报表,一边应答。

  “你就这么给我‘嗯’一声?”李禄有些不满地责备,“我和你联系,照理是破坏了一些信托的条款的。”

  杨恪又翻了一页,将眼神从报表上移开,看了一眼手机屏幕,对李禄说:“谢谢你,李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