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井之徒_作者:青山埋白骨(37)

  此时,一个四五十岁的中年女人从巷子里骑着电瓶车出来,停在了巷口。她双脚点地撑着电瓶车,先是习惯性地冲炳叔打了个招呼,而后才打量起朗颂的摊子,咋呼道:“哟,这不是租在小孙家那个小伙子吗?”

  朗颂不知道她是在跟炳叔闲聊,还是问自己,于是弯了弯嘴角叫了一句:“花婶。”

  其实他能打听到了这么多关于炳叔的事,多亏了这位快言快语的花婶。

  前两天早上他在炳叔这买饼时这位花婶也在,大概见他是蓝楹巷的生面孔,花婶便和他攀谈起来,后来又和他一路进了巷子。花婶在得知他租住在孙谚识的小店,便索性停了下来倚着门和他闲聊。

  可能每个人类聚居区都会有这样一两个心直口快的“花婶”,朗颂不善言辞,但花婶也并不需要他人应和,自顾自地把蓝楹巷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抖落了个干净,朗颂便是从花婶嘴里打听了一些关于炳叔的事。

  “就是他?”

  炳叔讶异的说话声拉回了朗颂的思绪。

  “对呀。”花婶捂嘴一笑,“您老才知道呢,嗳,您先给我来两个酸菜馅粿子。”

  炳叔的脸色又莫名其妙变得难看,但他忍了忍并未说什么,埋头开始煎石头粿。将酸菜粿子递给花婶的时候,他冲朗颂得意地拍了拍手上干巴的面粉,好像在说“你是争不过我的”。

  朗颂不甚在意,他卖的糯米饭团顶饱却难消化,但胜在制作时间短,本来受众群里就是年轻人,他不急不忙地开始戴口罩戴一次性手套,做好一切准备工作。

  很快,上班的人陆陆续续步出巷子,朗颂的摊子果然引来不少年轻人的青睐,一是因为卷饭团的速度快,不用等待,二是因为这附近没有卖饭团的,大家都比较稀奇。

  如朗颂所料,他的生意还挺好,但同样也存在了问题——没有饮品。饭团难以下咽,特别是在早晨嗓子干巴巴的时候,基本上每个来买饭团的人都要问他一句有没有豆浆或者牛奶。

  朗颂当然没有准备饮品,榨豆浆又麻烦又吵,他没有时间去做,也怕吵醒楼上的朗月和孙谚识,所以并不打算卖豆浆。况且,他如果也卖起豆浆,那才是真的和炳叔抢起了生意,他不想被炳叔当做眼中钉肉中刺。

  是以,每当有人问起,他就会扬声应道:“炳叔那有豆浆,冷的热的都有。”

  能在一地买到,大家自然不愿再多走一段路去外面买,又纷纷去炳叔那买豆浆。

  炳叔着实没想到自己的豆浆能卖这么好,一时竟有些不知所措。

  半个多小时后,上班族都已走得差不多,夜班组也买了早餐回家准备休息,朗颂的糯米饭所剩无几。

  人都喜欢凑热闹,一看这个巷口人多便都慢慢聚集起来,本来是从人民路途径蓝楹巷的人,也都被这两个临时摊位吸引了视线。

  如朗颂所料,炳叔的石头粿比平时卖得好,豆浆也很畅销。他的脸色终于好了一些,但仍旧摆着长辈的架子不吭声。

  朗颂假装没看到,往巷子深处看了一眼,看到了小杂货店的雨搭,心里估摸着朗月该醒了,再等十五分钟就收摊,他又琢磨着是不是要给孙谚识留个饭团,也不知道他吃不吃。

  作者有话要说:

  真的有石头粿这种小吃哦,不是瞎编的,一种薄皮夹馅的薄饼,香香脆脆贼好吃。

第21章 糯米饭团(3)

  天还没亮那会儿,孙谚识被朗颂在厨房切黄瓜的声音吵醒,起来了一会儿,他杵在厨房帮不上什么忙,就又上楼补觉去了。但他并没有睡好,半梦半醒地躺了大约一个小时,又被外边电动车的喇叭声给惊醒了。

  他睁开眼看了眼时间,刚七点。昨天他跟朗颂说过,让朗颂早晨安心出摊,朗月由他照看着。他平时起得晚,也不知道朗月一般几点起,眼见时间不早了,他也没了睡意,索性翻身起了床。

  换衣服时他突然想起了一件事——号称蓝楹巷一霸的炳叔就在巷口摆摊买石头粿。他今早忘记问朗颂早餐摊子摆在哪儿,要是朗颂莽撞地弄到巷口去和炳叔对着干,该不会被打吧?

  孙谚识皱眉“嘶”了一声,又想着虽然城管很少来这边,但万一朗颂真就那么点背遇上了城管,摊子不会被没收吧?

  想到这些,孙谚识不自觉加快了手上的动作,再怎么说朗颂也是签了合同住在他这里的租客,要是出了什么事他得担责。再说今天是小朋友第一天出摊,要是生意不好卖不出去,很是打击积极性,他该去照顾照顾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