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一淮揉了一把他软绒绒的头毛,笑道:“还不错。至于谁能先拿诺奖,那还真说不准,诺奖可没有那么强的时效性。”
诺奖……确实没有那么强的时效性,并不是研究成果出来之后就一定能拿到的,评委有种种不同的考虑,比如资历啊,比如研究成果是否需要时间的验证啊之类的。
甚至还有人排着队等着领奖,有时候还有点排排坐分果果的既视感,只是排队的人和研究成功更高大上而已。
陈颂也不在意,笑盈盈地看着童一淮,“师兄,我们要不要打个赌,看谁先拿到诺奖?”
看起来对他们能拿到诺奖非常有信心,也不知道概算是自信还是狂妄了。
童一淮也不在意,他本来也是个对自己很有信心的,他确信自己的研究成果会有资格拿诺奖,如果没有拿到,那一定不是他的问题,是诺奖的问题。
童一淮问道:“赌什么?”
陈颂认真思考了一下,然后说道:“一时之间我居然想不到有什么想要的,那么就输的人答应赢的人一个不过分的要求怎么样?”
童一淮严谨地问道:“过分的界限由谁定?”
陈颂:“输的人定。”
童一淮微笑:“好。要定个契约吗?”
陈颂也露出了笑容,“那就不用了,我相信童院士的信誉。不过如果童院士不信我的话,那也不是不能定契约。”
这是个送分题,童一淮道:“我像你相信我一样相信你。”
这边陈颂和童一淮该吃吃该睡睡,生活毫无波澜,另外一边郑教授他们却兴奋地一整夜没睡觉,再次开始了枯燥乏味地无数次重复实验过程,眼睛盯着电脑屏幕看的都红了。
即便是用了正确的参数,也并不是每次都能捕捉到异常信息,甚至可以说能够捕捉到的频率很高。
但是这次,他们确实再次捕捉到了同样的异常信息,即便频率很低也是确实存在的,这已经不能用误差来解释了,误差不可能这么准,每次都一样。
整个课题组一片欢腾,和之前一段时间的压抑截然不同,郑教授脸上也常常挂着笑容,并不阻止他们的狂欢。
等大家差不多都冷静下来之后,郑教授说道:“差不多可以开始写论文了,稍后我把陈院士的论证发给你们。”
其他人都点头,有一个学生兴奋地问道:“教授,论文我们发哪?”
这可是世界上第一次捕捉到暗物质的直接证据,论文无论发在哪里,都是值得被收录的。
想他们以前发篇论文还要考虑够不够资格,这次却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些,本学科领域的所有期刊随便他们挑,这就是大佬发论文的时候的感觉吧?嘿嘿嘿,确实很爽!
郑教授想了想说道:“这篇论文值得一个《自然》主刊,对了别忘了把陈院士列为共同第一作者。”
虽然陈颂只负责了数据分析部分,但是谁也不能否认数据分析的重要性。
课题组的其他人也都没有意见,了然地点头。
多加一个第一作者并不会影响他们对论文的贡献,论文又没有规定能有几个第一作者,虽然第一作者多了是会变得不那么值钱,但反正多加一个不算多。
最重要的是,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分量并不值得《自然》期刊特殊对待,如果想要在论文审核上有点特殊待遇,加上陈颂的名字会方便很多。
之后的事情郑教授没有太操心,他已经开始考虑起了后续的研究。
直接探测到暗物质的存在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则是真正捕捉到暗物质粒子,对它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这一步该怎么做,陈颂的论文也已经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只是以目前的仪器还做不到。
但是郑教授也有打算,既然已经探测到了暗物质,他们自然也可以开始进一步改造升级仪器和技术,追求更深入的研究成果了。
郑教授有信心,只要他们的论文发表出来,他后续的课题和经费申请能够轻易通过。
郑教授不是陈颂和童一淮那样的天才,当然也绝对不是庸才,他一直从事对暗物质的研究工作,现在有了成果也不可能离开自己熟悉的领域,只会在这个方向继续深挖下去。
直接观测到暗物质的存在,对学术界确实是一个爆炸性的消息,又有陈颂的名字作为保证,《自然》杂志很快让它进入了同行评审的环节。
不过想要通过这个环节并不容易,因为论文虽然有陈颂的论证支持,在数据分析和论证方面非常严谨,可是数据本身是否准确,拿到论文的学者还需要进行重复实验。
然而问题在于,他们没有同样的探测器,即便进行了紧急按照陈颂论文的方法进行了技术改造,彻底完成并且重复实验也已经是半年之后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