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范结束后,朱思婷像是没事人一样地恢复了之前的样子。
同学们自发地鼓起掌。
朱思婷抬手,众人便安静下来,只见朱老师从讲义里抽出一叠A5大小的纸分发给第一排的同学,让他们往后传。
“小测试。”朱思婷随手拿起一张纸,上面写着两道题。
一道是情绪题,单列出了一种情绪类型,要求学生表达出不少于5种该情绪的不同表演方式。
第二题字数比较多,是一小段剧情,要求学生饰演出角色的情绪。
“题目二选一,准备时间15分钟,15分钟后随机抽取学号上台表演,”朱思婷翻开记分册,“老规矩,满分100分,按10%的比例计入期末考试成绩。”
早就习惯了朱老师的突击测试,学生们不敢叫苦,埋头思考怎么表演。
每个人拿到的题目几乎都不同,周游拿到的第一题是“悲哀”。
而第二题出示的是一段古装题材剧本。
多疑的皇子登基帝王之位,开始忌惮原来情同手足的好兄弟,设下宴席试探在百姓中声望较高的王爷弟弟。
王爷心知此行凶多吉少,但还是前去赴宴。
这段剧情讲的就是兄弟二人在宴席上的试探与被试探。
表演者可以任选帝王和王爷角色进行表演。
第二题给的提示有限,而且相对来说表演难度高,一旦分析错角色的性格,铁定不及格。
所以大多数人选择的是第一题。
周游又不用记入成绩,他颇为轻松地选择了两道题都做。
“悲哀”的表达形式很多,设想出对应的剧情,周游大概能演出九种悲哀的表达。
迅速脑补完第一题的表演方式后,他把重心放到了第二题。
多疑的帝王,谨慎的王爷。
形象贴合角色,表演成功率会更大,无论是台词功底还是外貌形象,周游和咄咄逼人的帝王相差甚远,即使还原出七分神,也少了那三分形。
两相比较,周游选择饰演王爷角色。
说到王爷,周游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魏晋在电影中扮演的济安王。
可济安王是个怀揣篡位之心的野心家,手握重权,在朝堂上可以说跟皇帝平起平坐。
而周游分析手上这段剧情的王爷,他身处劣势,一步错就是万丈深渊,所以在帝王面前格外谨小慎微,必要的时候还得打一手感情牌。
这么一个人最后活了下来,无不体现着他是个聪明人,要注意对话的态度,多一分太强势,少一分太懦弱。
确定了大方向,周游开始设计角色的心理活动和表情动作。
十五分钟转瞬即逝,朱思婷下来巡视了一圈,最后走回台上,精准地卡好最后一秒。
“停,”她从抽签罐里取出一张纸条,“6号。”
第20章
表演二班一共25名学生,人均表演1到3分钟,剩下一节半课的时间差不多刚好表演完。
题目是同一时间发到所有人手上的,排在后面表演的人有更充足的时间。
但这并不意味着排在后面的同学会表现得更好。
题目一共有六套,大概每四人拿到的是同一套题目,那么后表演的人比前面的人压力要大得多。
人有审美疲劳,对一种情绪的同种阐释方法,第一次看还有点新鲜,第二次新鲜感下降,第三次就略显无聊了。
尤其是在演技参差不齐的情况下,同样的表演方式,对比就更加强烈了。
为了图稳,不少人选择了第一题,但看到自己准备的表演内容已经被前面的人演了,而且演得贼好时,后面的人有些慌了。
不知道什么时候被抽中,临时更改表演方式或题目都显得有点仓促。
最终除了几个心理素质不太行的学生演崩了,也还是有十个左右的同学演得不错,85分以上的有四五个,脑瓜灵光,反应迅速,技巧充足,适合干这一行。
时间有限,除非诟病太大,朱思婷一般不加以评价。
演戏这种东西不能光靠别人传授经验,好的演员要学会观察别人的表演,汲取优点,发现缺陷,反思自己是否有这些问题。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古往今来的老道理,让所有人成为互相的镜子,这也是朱思婷要在全班同学面前进行测试的原因。
最后一个同学表演完后,朱思婷看离下课还有些时间,打算挑一两个表现好的表演进行分析时,她看到了坐在角落的周游。
他正埋头往本子上记着什么。
说起来刚才巡视的时候,朱思婷经过周游旁边,看他在试题上认真写分析,朱思婷看了眼,一手漂亮的小楷,写得很不错。
以前也有旁听的同学,没有那个像他这么认真的。考虑到这一点,朱思婷打算给他一个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