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和上回的小打小闹不一样,江小满参考了网上好多做同类型产品的品牌方,把他收回来的茶饼也做了品质细分,一共三个等级的茶饼,要先根据江小满制定的分级标准,把收回来的茶饼分类。
然后再把分类好的小茶饼一个个用机器真空包装,拿不同颜色的茶叶袋装起来,这样发货的时候一目了然,就不会装错了。
这中间还出过一次错,有新来的把不同规格的茶饼混在了一起,害得所有人不得不跟着返工了一整晚,才把装错的茶饼重新拆开分类。
从那以后,郎英这个大管家便吸取了教训,重新调整了分工,无师自通地把整个分拣包装过程拆分成了一条流水线
她把两个做茶饼的老手安排在了分拣区,由她们把关,负责茶饼的分级分拣。这样一旦这个环节出了问题,那就扣她们俩工资,责任到人。
还有三个手脚利索稳当的,安排在茶饼真空包装区,负责每一个小茶饼的真空包装和复检,后期要是出现茶饼漏气变质,那就是她们三个的责任了。
剩下的专业技能不够、做事情有点马虎的,统一安排她们去做一些机械重复的包装工作,这项工作的好处是不用动脑子,而且流程非常简单,这么说吧,就算是她们村的二傻子来了,时间久了,肌肉反应练出来了,也能把这活儿给做好。
这么一分工,整个茶叶作坊的工作效率一下子就提高了。
喜得江小满特意跑过去跟江鱼说,他坚决支持郎英姐做一个独立自强的现代单身女性,不然她要是嫁了人,他到哪里还能找到这么能干的秘书长啊?
江鱼哈哈大笑,旁边的庆山差点被他气哭了。
郎英不想嫁人,那他怎么办?
第168章
忙活了两个多月, 江小满觉得自己跑上跑下的,八块腹肌都快练出来了,整个人也是又黑又瘦, 总算是把最后一批茶饼和剩下的山货库存都出清了。
累是真的累,可是赚钱也是真的赚钱。
扣掉之前收购茶饼和山货的成本,还有雇人的工资、物流等等开销, 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江小满居然赚了一百多万!
这个数目他根本没敢跟村里任何一个人说!
哪怕是他爹那里,他也怕他老人家喝醉了酒说秃噜嘴,只跟江有粮说自己挣了二十几万。
别人问起来, 他就说做这一行看着流水多,但其实毛利特别低,还要交税, 村里人一听还要交税,顿时就没话说了。
毕竟这年头哪怕再穷的人家, 也有电视机或者智能手机的, 想想新闻上说有些网红动不动就要补好几个亿的税, 老百姓不懂什么是税率,只隐约觉得好像做电商就是要交很多税。
误打误撞的,居然叫江小满这么糊弄了过去。
虽然挣了不少钱,但是江小满却没敢花, 全都暂时存到了银行里。
他已经和山岩商量好了,等今年的秋蜜季节忙完之后,他们要单独和村里商量一下,准备租地盖厂房。
往后生意会越来越大, 总不能年年都在自家院子里搞小作坊吧?
而且规模大了, 单靠人工也来不及, 还是得上一部分机器,再招一批稳定点的员工,到时候,他们的合作社就能转变成“农户 合作社 企业”的运营模式。
这种模式是已经得到市场证实的、比较适合农村创业的一种模式。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经过前些年扎堆返乡创业潮的混乱之后,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在农村创业,除了项目要选好之外,乡邻间的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而把农户拉到合作社里,成为创业团队里的一份子,带着当地老百姓一起赚钱,似乎是很多同类型项目之所以成功的关键。
这也和江小满最初的想法不谋而合。
他本来就是郎山村的人,比任何人都希望村里的叔伯婶娘们都能过上好日子,小孩子们都能有机会去考大学,而要吸引更多农户加入合作社,就必须扩大生产规模。
所以,最迟等到明年春茶开采的季节,他们就必须要把自己的厂房建设起来了。
一百万或许还不够。
因为除了厂房之外,他们还要采购机器设备。
本来江小满还不敢把步子迈得这么大,不过,镇上的扶贫干部孙哲远却给他带来了一个好消息
听说他们镇上大前年也有人想挖掘一下郎山的野茶,机器都买回来了,还花了好几万搞了个简易厂房,没想到做出来的绿茶因为毫无名气,也没有品牌傍身,老板自己也舍不得砸钱搞营销,最后也只能去低端市场竞争。
累死累活一整年,年底算了算,居然还亏了十几万!
那个老板撑了两年没撑下去,把自己全家在外面辛苦打拼了十几年的积蓄打了水漂不说,就连县城的房子都卖了,老婆闹着要跟他离婚,最后他实在是没办法,只能关了厂子,灰溜溜地跟着老婆继续进厂打螺丝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