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小满和郎英等人忙拿出本子记录下来。
这些可都是在外面很难打听到的干货啊!
听完免费的培训课之后,江小满他们又去参观了合作社的菌菇种植基地。
这几年板栗沟这边在农大科研团队的大力支持下,可算是把菌菇立体化种植给玩得明明白白,江小满他们就跟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似的,看到什么都觉得稀奇。
尤其是板栗沟的板栗树,以前这板栗是最不值钱的,丰收的时候还会滞销,几块钱一斤都卖不出去。
现在好了,人家不卖板栗了,直接拿祖传的板栗树种蘑菇。
从树干到树底下,不同位置能种植不同的蘑菇品种,就连倒塌的板栗树,都能拿来废物利用,农大的学生们在上面凿上几十个洞,把菌种直接种上去。
等到蘑菇长出来了,还没等摘下来卖呢,就被村里看稀奇的游客高价买走了……比单纯卖蘑菇还挣钱!
听到这里,江小满已经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要不怎么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呢。
这些赚钱的门路,要不是有自己人带着过来,他们怎么会知道?
临走的时候,江小满跟对方加上了好友,还特意要了名片,打算等回去之后,再弄点上好的岩蜜,让老爹给他雕两样竹雕摆件寄过来做谢礼。
人家帮了他们这么大一个忙,总不能一点表示都没有吧?
晚上,表嫂把闺蜜一家也请了过来,一屋子人吃吃喝喝,山荣就问江小满,他们村的合作社现在办的怎么样了,听说养蜂合作社和茶叶合作社都办起来了,他老兄弟江有粮居然都混成了非遗传承人,高兴的直拍桌,恨不得明天就收拾行李,跟江小满去郎山村看看去。
江小满他们这次过来,本来是打算看看板栗沟这边用的菌种怎么样的,要是性价比高的话,他们就想先采购一批带回去试试看的。
谁知道听合作社的大姐这么一说,三个人,尤其是江小满觉得,既然要把这个产业做大,最好是一开始就由官方出面,像板栗沟这样,由村里和农大合作建立实验基地。
这样的话,以后新的合作社可以享受到更多政策红利不说,技术上的难题也一并解决了。
听到山荣说想去郎山村看看,江小满顺势就举起酒杯,邀请表舅和表舅妈一起去他家玩。
反正他家现在客房多,就算表舅全家都去玩,也能住得下。
最重要的是,他得赶紧回村,然后去镇上和孙主任商量一下。
江小满心里清楚,这事儿如果是他们提出来的,村干部不一定愿意干。
基层就这么个情况,反正每年工资都是那么多,工作干多干少对工资也没多大影响,村干部们宁可省点事,也不想给自己惹麻烦。
再说了,加班费再多,能有他们上山捡菌子赚得多吗?
这段时间郎英的加工厂在收菌子,他们镇上附近好多村干部也跟着一起上山捡菌子去了。
早上天不亮起床,先上山捡几个小时,等时间到了,下山去上班打卡,下午下班再回家帮家里分拣菌子……
这样一个月下来,赚的钱比他们工资还多呢,谁还愿意无偿在单位加班啊?
要想把这件事给做成了,靠他们去跟村里磨是不行的,得想办法让镇上当做一个政治任务压下来……
第213章
去了一趟板栗沟, 虽然菌种没有采购回来,但是带回来一个更有价值的情报,江小满觉得这一趟真没白走。
山荣的到来, 也让江有粮特别开心。
到了他这个年纪, 身边熟悉的人一年比一年少, 便格外珍惜起每一次相聚的时光。
江小满格外庆幸当时装修的时候,给他爹的房间买了两张单人床,本来他是预备着他爹年纪大了, 万一什么时候生病了, 晚上需要人伺候, 他就睡在旁边, 也方便照顾他爹。
现在好了,把那张床收拾一下, 铺上干净的被褥, 正好可以让这两个老兄弟晚上一起聊聊天。
安顿好表舅,江小满马不停蹄地带着郎英去了镇上,找到了孙哲远。
孙哲远听说他们这么快又要成立一个新的合作社,非常惊讶, 等到江小满把自己的考察结果和打算简单解释了一下,孙哲远激动得一拍桌子
“这事我看能成!咱们镇上的孔副镇长就是农大毕业的, 你们等着, 我先去跟孔副镇长汇报一下。”
说罢,孙哲远一阵风似的卷了出去。
“怪不得本省的机关事业单位,都喜欢招本地大学的毕业生, 原来还有这层关系好用啊?”盯着孙哲远的背影, 江小满喃喃道。
果然!有孔副镇长这个“学长”出面, 农大那边没过几天就给了正式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