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孑真的好牛,我看了他的论文,根本看不懂!”
“虽然看不懂,但它上了《社会学研究》啊,那本书可是国内的顶刊!”
“而且楚孑还是一作,他明明才是个大一学生而已啊!”
“人比人气死人,不说了,我去读书了!”
这下,之前觉得楚孑什么学术造假,被人代笔的事都澄清了。
有心人甚至放出了跃动杯的时候楚孑答辩环节的录像。
大家更确信了,楚孑的研究都是自己做的。
毕竟这些学者不可能陪他演戏啊。
龙茗那句:“怎么可能把这样的成果让给一个大一新生?”显然说服了很多人。
就连黑子们也偃旗息鼓了,因为楚孑这么长时间都没有什么动态,就算是得到了优待,也没什么具体的好处啊。
当初随随便便就能日薪百万的偶像,有什么必要去埋头苦搞科研呢?
楚孑看完这些评论,实在是没想到自己都离开娱乐圈这么久了,名字竟然还能被挂在热搜上。
看来是一朝偶像,终生偶像了。
但看着那么多粉丝还在替自己说话,确实也有些感动。
大概,或许,自己也曾经是很多人的光吧。
不过,现在这道光要发广告了。
楚孑很快编辑好了微博,发了出去。
楚孑V:在殡仪馆的时候写下了一些文字,被@星途出版社-袁小雅编辑看中,编成了一本书。里面都是关于死亡、殡仪和逝者家属的故事,希望大家喜欢。链接:xxx
这本书后天开始出售,按袁小雅的说法,一千本会通过网络渠道销售,而五千本将通过线下渠道销售。
楚孑虽然知道自己现在还有些影响力,但也不知道能转化成多少的购买力。
更何况,殡葬本来就是冷门专业,又有多少人会想看他在殡仪馆的实习日记呢?
他心里是真的没底。
而且,他发自内心的不希望有读者是因为这本书是“楚孑”写的而购买。
这样他们多半买了也不会读,搞得好像是在冲销量一样,没有太大的意义。
所以,除了这条微博以外,他也在安静了很久粉丝群表达了这个意思,让大家不要不理智的购买。
他已经快一年都没怎么营业了,现在还能留在粉丝群的人不过寥寥,也都非常的理智,明白了楚孑的意思。
但这条消息在这个时候被发了出来,自然给了很多黑子可乘之机。
“你们看,我就说楚孑不是小白花吧,搞搞科研又来卖书了!”
“笑死,是不是之后还要卖衣服卖鞋,成立自己的潮牌,让人加盟火锅店啊?”
“我还以为楚孑是一门心思搞学术的,没想到也会这种邪门左道了。”
“这种书就像是某某明星的自传一样吧,搞那种噱头营销。”
“没错,我就不信楚孑是真的去这些地方实习了。”
现在的他们看不到书里的内容,自然开始瞎说。
楚孑看着这些话心里也没太大的波澜。
他只是不太明白黑子的心态。
是不是他们的世界里,接受不了一个人做出一番成绩呢?
楚孑真的不懂。
……
三天后,销售开启。
效果果然不出袁小雅的期许,一开始只卖出了五六百本。
其实,这个成绩对于一本新人的新书来讲已经不错了。
如果不相信的话,大可以随便点进如当当、京东等卖书的线上商城,看看其中大出版社新作者新书的销售。
成上三位数的都凤毛麟角。
不过,这个成绩虽然还行,但远远达不到能救活星途出版社的地步。
而网络上,楚孑的黑子发现楚孑这本书的销量之后,更是抓着这一点疯狂嘲讽。
说楚孑还不如去认真上学,别搞这些旁门左道。
楚孑的粉丝们都憋着一口气。
但因为楚孑特意叮嘱过他们不要去冲销量,所以她们除了一人买几本送给亲属之外,也没什么好办法。
也就是说,和每天上市的十几本图书一样,这本书目前为止的路人盘,几乎为零。
所以袁小雅也难免消沉,有事没事就去公司附近的书店看看。
没钱也做不起什么像样的营销。
一千册的线下销售其实将将够给燕京市的几家合作书店供货。
而果不其然地,《他们远行后》这本书即使被放在了“新鲜到货”书架的醒目位置,也基本无人问津。
现在会来线下买书的人本来就少。
更别提买的还不是教辅书籍了。
袁小雅觉得可能也就这样了。
这本书的命运不过如此。
而在她的身边,一个戴着黑框眼镜的女生小米走进了书店。
她的心中也满是哀愁。
失业、母亲去世、宠物猫失踪……
一连串的生活打击让她几乎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
在这个钢铁丛林般的燕京城,她不知道自己该何去何从。
漫无目的地逛街时,她鬼使神差地走近了这家书店。
因为这家书店的门脸看上去残破不堪,一幅也快要经营不下去了的样子。
冥冥之中和她的人生也有些相似之处。
小米也很久没看过纸质书了。
但一进屋的一股墨香还是吸引了她。
她在四周逛了逛,发现基本上都是网络小说、教辅材料和传统大IP小小说。
要不就是关于某某政策、某某名人的书。
她对网文和后两类书都没什么兴趣,传统有名的书也多半都看过了。
本来觉得会一无所获的她来到了“最新到货”的图书面前,忽然视线被一张封面吸引住了。
那是一片漆黑的海,而上面有一叶扁舟散发着昏黄的光线。
扁舟上还有一个小人,正扶着船杆。
书名也有点意思,叫《他们远行后》。
而看到小字,小米更是被吸引了。
这竟然是一部关于殡仪馆的故事。
于是她打开了书,从第一页开始看了起来。
而令她惊讶的,是前面的几篇序言。
竟然全都是业内有名的人。
而之后的故事,让她明白了,为什么这些人心甘情愿为这本书作序。
这些故事都是真实的故事,发生在殡仪馆里,本以为会有些枯燥的小米却发现这些故事都是多么的感人。
这些都是通过死亡引出来的别人的人生故事。
她能体会到王花工面对儿子去世的那种无力,能明白冯静雯冯静姝两姐妹的那种斗争和纠葛,能明白猫教授对于小黑黑的喜爱……
因为这些事无时无刻都发生在她的身边。
看着看着,她忽然开始无声地落泪。
而这正好是她需要的。
看到后面,她几乎泣不成声。
活着,或者说拥有生命,到底对她来讲意味着什么。
是不是活着这件事本身就已经足够珍贵了呢?
作者也并没有分析这些问题,只是平静且淡然地描述着他所见过那些生死。
但小米总隐隐约约有一种感觉,觉得这位作者本人似乎经历过真正的生死一样,才能用这么平淡的笔触写出其中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