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声音回荡在空旷的荒地上,她有些觉得脱力然而内心却是久违的轻松,她终于说出了她一直以来想说的话,也终于在内心原谅了自己。
内心的伤痛并不可能在一天之内愈合,但她会小心翼翼带着这些伤痛,和身边这个男人,一起一步一步朝前走,去迎接明天的灿烂阳光。
一整个周末,谭湛都陪着林溪,去弥补她沉睡失去的那六年时光。如今新的一周,得到郑台长的首肯以后,谭湛便要投入林溪这期专题的策划和准备中去,林溪也很懂事,她几乎不遗余力地陪伴在谭湛身边。
这也是她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谭湛进入工作状态以后的模样,他认真而忘我,专业而细致。林溪拿着他做出的策划案初稿,第一次对新闻媒体工作者放下了长足的偏见,心中充满了万千的感慨和敬佩。
谭湛的方案,兼具了新闻需要的爆点,也无时无处不体现着真实,在他的设计下,他请求林溪提前录制一段大提琴演奏的视频,《艺术回廊》节目的一开篇,便用林溪独特的大提琴演奏唤起人们的记忆,继而他便会告知众人,这段演奏并非早年录制,而是就在节目开始的前几天!林溪没有死!
林溪看着这份方案,她几乎不用猜,也想得到节目播出那一天,谭湛这一句话会造成什么样轰动的效应,它会如一粒泡腾片一般,撒进平静的水里急速翻腾起来,然后彻底改变水的质地、口味,会一石激起千层浪,会引来网络无法计数的热议、质疑还有无数的讨论和不可置信;会像一场台风过境,席卷走人们以往对林溪车祸的一切固有认知,而林溪知晓,自己便会站在这场台风的台风眼中,平静地看着它席卷一切,为她塑造一个全新的世界,重新把林溪的人生还给她。她会被关注会被讨论会被围堵也甚至会被攻击,可是只要身边有谭湛在,林溪就觉得自己能够迎接一切的困境和磨难。
除了这场车祸残酷又血腥的真相,按照谭湛的方案,他会一步步引导舆论,去反思去回想,他爱着林溪,但也绝不会因此全然偏袒林溪而变得不公正,相反,他的策划案里不偏不倚的让林溪都有些怀疑这位真的是自己男朋友吗?
对这期专题,谭湛根本不想仅仅停留在车祸真相上,他不想把节目做成一期八卦解密或者成为别人茶余饭后谈资满足自己窥私欲的东西,他想要挖掘更多:多子女家庭对其中个别孩子的偏爱和袒护因而对另外孩子造成的伤害;对孩子某一方面天赋的培养是否就能忽视孩子综合素质以及社会常识的教育?社会是否太过偏袒所谓天才而从来忽视了那些在自己岗位上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工作的普通人?天才固然有他们独特无可替代的贡献,但平凡人支撑社会运作的点点滴滴难道就不值得赞扬吗?遭遇重大灾难变故后,除了身体上的康复,人们是否常常忽视精神上的康复?而针对林溪用林筝身份生活时候遭受到的攻击诅咒,谭湛也提出了思考:网络暴力是否应该予以立法制裁?社会是否应该更加健全福利保障制度教育体系,帮助那些因大病中断生活的人重返社会?以及最后,对那些有虐待、支配孩子作为赚钱工具没有尽到监护责任的家长,是否国内应当出台政策剥夺他们的监护权并且设定相应的法律责任?
谭湛一边准备材料一边觉得以林溪专题引申开去,能探讨的问题实在太多了,他不得不进行取舍,精益求精,在有限的专题节目时间里做到最大化的深入,把一切真相剖白给观众,但又不能太过,节目是需要懂得留白的艺术的,所有问题的探讨又不能太过刻意,必须点到为止,没有观众喜欢看说教一样的节目,因为说教也并没有用,你无法叫醒那些装睡的人,你只能去唤醒人们内心想要思考的种子。
这样全身心埋头准备了一周,谭湛才终于做出了令郑台长也颔首而自己也觉得满意的答卷,他也最终在规定的截止时间当天惊险地完成了所有素材和节目的录制。他把所有资料都交给了老徐和郑台长,自己也终于不再神经紧绷,既然已经尽了最大努力,那对节目最终的结果和反响也不应当再有忐忑和遗憾了。
大概是无债一身轻,录制完毕以后,谭湛反而迎来了自己最为轻松的时光。离开播还有几天,这也是他和林溪最后能抓紧的只属于彼此的时光。
老徐看了谭湛录制的节目母带,即便他在工作上一向精益求精甚为挑剔,但面对谭湛这份“答卷”,他竟发现自己也完全没办法挑出刺来,破天荒的,他喝了几口闷茶,大手一挥,给谭湛批了几天假。谭湛走出他办公室的时候,老徐还用力拍了拍他的肩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