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那么执着_作者:一枕(100)

2018-01-21 一枕

  整个案子里面,她最在意的是前面三起。但是如果说前面三起里面最在意的案子是什么,那估计就是陶友发的案子了。

  陶友发的案子里面嫌疑最大的人是曾被陶友发敲诈过的蒋女士。

  但是按照当时办案的人来说,蒋女士在案发当日有着相当完美的不在场证明。蒋女士本身是当时本地知名企业的董事之一,手上破有余裕,在澳洲有个小葡萄庄园,蒋女士时常会在那边度假散心。案发当时,蒋女士就在自己那个葡萄庄园里面整度着假。

  那个年代,一个冰棍一毛钱,一张电影票两块钱,一碗面不过三块钱,工人工资也就两百左右。不过伤了点筋肉,买个几块钱的跌打药酒,躺个月把日子就能治好。就是算上误工费,最多也就赔个八百块。

  陶友发却找对方索要了一万块钱赔偿。

  一万块,在当时绝对是个天价数字。即便如此,做电子产品起家的蒋女士一家,一万元只能算是账户上的小零头。陶友发费尽心思敲诈来这一笔对于他来说是天文数字的钱,觉得自己赚了一大笔,甚至于能靠这笔钱跻身有钱人的行列,但是对于蒋女士来讲,这笔“小钱”只能算是消财免灾。

  蒋女士似乎只把陶友发当成了小喽啰,给钱打发了就再也不做搭理。

  而陶友发作为一个生意人,也是精着的,见好就收,收了一万块的赔偿,就再没出现在蒋女士的面前。

  陶友发是在敲诈事件的三年后死的。

  如果当真把陶友发当成威胁想要除掉,按照蒋女士的手段来说,根本不用等到三年之后。而这三年以内,就蒋女士的银行流水来看,每一笔钱的去向都十分明朗,基本能排除雇佣杀人的嫌疑。

  再说了,倘若蒋女士真心想要除掉陶友发这个隐藏祸患,她也完全可以让人悄无声息地办完这件事,而不是闹出个满城风雨,把当时所有的嫌疑都对准了自己的头上。

  这位女士毕竟是有头有脸的人物,当初这档子事儿对她影响可谓不小。如今对于和她见面这件事情,唐莎莎是不报什么希望的。

  当时蒋女士作为首要嫌疑人,接受的各种调查都十分细致,根据当时办案人员调查之后建立的档案来看,完全是可以排除她嫌疑的。

  唐莎莎没把重点放在她的身上。

  中午临近吃饭的时候,唐莎莎找了刘瑾一趟,说明了自己的想法。

  “可以的话,我想见见陶友发的家人。还有今天下午,我想过去陶友发一案的案发现场去看看。”

  “案发现场的话是看不到了,那里已经搬进了新的人家。”刘瑾耸耸肩,很是遗憾,“不过陶友发家人这边我会想办法安排。”

  唐莎莎之前也想过当年的案发现场肯定不可能还保留着,她笑了笑,说道:“我想过去打听一点事情。”

  “行。”

  刘瑾答应得很是爽快,在唐莎莎要退出门外的时候,补充道:“如果查得晚的话,我特意批准你可以不用回来一趟,到时候直接下班,明天提交两份工作报告就行。”

  唐莎莎点了点头,对他笑笑。

  第41章

  现在天气已经入夏, 到了中午的时候,太阳白灼炙烤着城市,像是走进一个巨大的蒸笼里面。

  陶友发一家人以前住的地方离他们科研所距离挺远,中途需要转上几次车,还没在地铁线上,估计这一趟过去, 光是在路上的时间, 就得花上一个半小时。

  陶家人以前住在工业生活区里面。这一片儿暂时还没来得及被重新规划发展, 街道尚且保持着上个世纪那狭窄安静的样子, 临街的店铺很少, 大面积充斥着围墙。

  居民楼清一色都是外面抹着青灰色水泥浆的老公房, 抬眼望去, 家家户户都装着极具年代感的深蓝色的玻璃窗户,有几家甚至还贴着菱形花纹的窗贴。

  街道上只有三家商铺:一家简陋的面馆、一家老茶馆, 还有家十足破旧的杂货店。

  店面的门口都摆着老木长凳, 虽说现在是午后, 但还是有年迈的老人坐在上面, 一边摇着扇子一边大声聊着天。

  唐莎莎很快就站到了面馆的门口。

  这家老面馆依然保持着木造的结构,没有用现在商铺常见的卷帘门, 而是用以前不太方便的折叠式的木门进行开门关门。入门处还有矮矮的门槛。

  她抬腿迈进了门槛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