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自然。”
“妈妈是我认识最乐观的人。”
“是啊。”
逸兴想起来邱池刚入写作这一行的时候,同时还有一份让她头疼的工作:翻译。
邱池是英语专业出身。读书的时候以为自己将来会翻译莎士比亚或者简奥斯丁,后来才意识到前辈早已经把这类经典翻了无数遍,而且树立了极高的标准。而《哈利波特》这类热门作品还轮不到她这无名小辈接触。她毕业后在一家翻译公司每天翻译商业合同和法律文书,冰冷繁冗的文稿让她烦闷得只盼望晚上能大吃一顿。那时候还没孩子,逸兴和邱池俩人下班后就满街找吃的。俩人在一年内方圆五十公里的馆子都吃了个遍。邱池边吃边在网上写美食博客同时吐槽工作。
“麻婆豆腐是级讨好的一道菜,无论春夏秋冬都可以保证提供新鲜的食材。肉末配豆腐,郫县豆瓣配豆豉,花椒粉配蒜苗碎,如同工作中的两个搭档,行事风格迥异,擅长的领域也不尽相同,但是合作起来可以将一个平淡的项目变的活色生香。”
没想到这样的小文有人爱看,邱池越写越起劲。
后来成缺出生,恰逢逸兴升职,新工作令他焦头烂额,值得庆幸的是,收入比以前高了一大截。邱池看着逸兴的薪水在这段时间应该足够支付家用,便索性辞去了工作。她白天投入育儿的琐碎事务,晚上趁孩子睡觉的时点评美食。就在那时候拿到了杂志专栏的合作机会,之后结集出版。
邱池在开始全职写作的时候自然心里也很没底。幸亏是互联网时代,她一直收到读者的鼓励。心情低落的时候如果连续两天没有更新就有读者发信来催稿,比小时候爹妈盯她功课都盯的紧。若是没有读者支持邱池怕是在一个月内就放弃了。
写作是如此清冷的职业,一个人坐在电脑前,谁都没法帮她。收到第一本书的版税的时候,邱池大哭一场,觉得自己熬出头了。终于可以让父母安心,看,我做这行能养活自己。
那时候邱天舒和张永梅很是为邱池焦虑了一段时间,总觉得写作不是一个靠谱的职业。可能他们心中的写作人标杆是金庸,认为其余写作人都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达不到金庸的水准还是老老实实上班为好。同时又觉得现代女性一定要有事业,尤其是丈夫在职场上混的风生水起的时候,女人如果不工作很容易婚姻出状况。好在,逸兴只要不出差就会每天都回家吃晚饭。邱老先生和邱婆婆的焦虑略有缓解。再后来,邱老先生拿到邱池的书,戴着老花镜边读边微笑。邱池以食物为载体书写生活中的小眉小眼,总能和读者的心境找到些许共鸣。邱天舒才释怀,还能求什么呢?难不成让女儿呕心沥血地撰写载道之文?
反而逸兴很少读邱池的文字。每天回到家就一头栽到在沙发上,等着开饭。邱池在烹饪上异常有天分。早期刚下厨的时候邱池买过不少菜谱回来钻研。后来,在餐厅吃过一次的食物她回家就能自己复制出来,味道比餐厅更可口。他曾经戏谑的调侃邱池:“你可以在新东方厨师学校和老俞的新东方同时任教。”
这是逸兴第一次正儿八经把秋池的书捧在掌心。他努力回想,都想不起来之前几本书的封面的样子。逸兴曾经提出过要给邱池庆祝新书出版,邱池只是淡淡的说:“待我著作等身的时候一起庆祝吧。”
今晚有地方吃饭,下班前接到邱池表妹张宇莫的电话,邀请他们父女俩去包饺子。
作者有话要说:
写小说连载就像婚姻一样,开始靠热情开始,靠毅力维持。
第6章 探亲(上)
自从邱池辞世之后,赵逸兴也就自动与以前的社交关系断绝来往。即使在他休假两周之后恢复到工作当中去,他那迟钝的感官也清晰的告诉他,所有人都躲着他。再熟悉不过的同事见到他之后,眼神都无处安放。如果需要谈论工作,同事会径直走到他的办公室,不带任何寒暄就开场,讨论完工作便马上离开。
如果在走廊中偶遇,人们在和他即将擦身而过的时刻低下头,回避他的眼睛。没有人上前问过:“你最近怎么样?”还能怎么样?赵逸兴刚刚失去了爱妻,你能指望他怎么样?总不能让他回答:“过的还行”吧。每个人都知道他过的很不行,只是大家都选择用沉默来应对人间悲剧。赵逸兴心里很明白,他们害怕。害怕任何关于私事的交流会进一步戳痛已经遍体鳞伤的赵逸兴。甚至都没人有勇气上前向他表达对邱池辞世的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