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魂骚动_作者:drsolo(112)

2018-01-05 drsolo

  ——我就是想多备一个头盔。

  我仿佛听懂了潜台词,他的杜卡迪没载过人,难道说那个头盔是给谁准备的?可是才刚和董佳结束吧……算了,想再多也没用,我现在也只担心一点。

  ——林赛哥,飙车虽然爽快,但也挺危险的,一定注意安全。

  过了好久,我都躺下去了,手机才孤零零响起一声。

  ——睡吧。

  ——

  那之后我再也没见过董佳,塞林格也像是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因为这段时间也没有什么行程通告,我去塞林格家的时候,他几乎都在楼上睡觉,恍惚间我发现自己已经好长时间没有和他打过照面了,每天好像都是在他冰箱里留吃的,有些他都没动过,隔天去看还原封不动地放着,我只好在便利贴上留言:

  ——林赛哥,该吃点东西了。

  并不知道有没有效,再去他家时,冰箱上还贴着黄色的便利贴,我正有点无奈,走过去准备撕下来,却发现那是塞林格的字迹:

  ——都吃了。

  拉开柜门,里面果然吃得很干净,连给他买的水果都吃得一个不剩。

  他都给我回了,我就又写了一张:又在写歌吗?

  其实感觉不出他在写歌,因为工作间里的谱子多是练习用的。已经一个礼拜没看到他的真人了,总觉得再这么下去下次我们见面的时候都会挺尴尬的,得重新认识一遍的样子。

  那天我收好乐谱离开,走的时候天色已经开始阴了,没想到还是晚了一步,刚下楼就下雨了,顶着雨跑去地铁站入口,背后忽然有人在叫我,我回头,见是个撑着伞追来的女生,女生穿着高跟鞋,我就朝她跑近了点儿,才认出是一楼访客接待处的工作人员,她递给我一把雨伞,我挺莫名地说了声谢谢,问为什么给我啊?

  “刚接到业主电话让我务必给你送过来的!”

  会给我送伞的业主这大楼里只有一个,我举着伞抬头往上望,三十几层的高楼,自然什么都望不见,顶楼像是永远包裹在云里那么远,那么他能看见现在正抬着头看他的我吗?

  坐在地铁站的椅子上,看着放在旁边的雨伞,这是一把广告伞,多半是地产广告商放在一楼接待处的。

  我给塞林格发了条信息:林赛哥,谢谢你的伞。

  他什么都没回我。

  我反而确定了雨伞就是他让接待处的小王给我的,否则他一定会问什么雨伞。

  他不是在楼上卧室睡觉吗,是刚起来正巧看见我吗?可是从那样的高度能一眼认出是我吗?

  如果塞林格是个谜,那我大概永远也别想猜到谜底。

  隔天再去的时候发现冰箱上留着一句话:给你留了小样和歌词,想听听你的看法,小样不要流出去。

  我有点激动,这比给我送伞更惊喜,进工作间发现了放在工作台上的U盘和一份歌词,我留言后就带回去了。

  两首歌都是新EP的预定歌,我听了第一首,是风格非常硬的摇滚曲风,歌名叫《兰斯洛特》,小样的主音是一条电吉他轨,我跟着歌词唱了一遍,整首歌从旋律到配乐到歌词都燃得不得了,以至歌词虽然透着矛盾与挣扎,但是从头到尾都是兰斯洛特式的强大和桀骜。编曲无疑是最大的亮点,鼓和贝斯的部分全程使用了break beat,合着主歌4/4的拍子听会有一种类似爵士乐中切分音的错位感,光听小样那种冲突感已经足够让人亢奋,我情不自禁想象着,现场时主歌与乐器互相战斗的感觉该会是怎样的燃爆全场!

  Break Beat在电音里比较常用,但是摇滚中却见得比较少,可是这首歌引入Break beat非但没显得不伦不类,让人热血沸腾的程度不亚于曾经的《巨浪》。在编曲上塞林格委实是个天才。

  第二首是慢歌,倒是并不意外,意外的是竟然如此简洁。全曲四分钟,直到三分钟,都没有一个鼓点,只有钢琴和弦乐温柔饱满地铺陈,钢琴的重低音替代了鼓点和贝斯,像水一样缓缓上涨,那是一种我从未在塞林格的编曲中听到过的沉溺的氛围。直到第二段副歌过后,间奏才令人惊喜地出现一段昂扬的电吉他,那股沉稳中蕴含的力量像蓦然落入水中的巨石,让人喘不过气的好听。乐曲进入最后一段副歌,竟罕见地以定音鼓接替了钢琴的重低音,全曲在轻柔绵密的鼓声中攀升,蕴含着难言的热情,歌曲尾声是涟漪般梦幻的电音,像月光落在水面的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