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纬明没说话,他抿紧嘴细看了很久。
风沙中,余寻光坐在地上,他抱着比他上身还长的大锅铲,在漫天黄沙中保持着姿势一动不动。
没有人会主动去找苦吃,余寻光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
“他在体验角色。”
胡继周抿嘴,“我能看出来。”
对于自己的搭档角色,雷纬明有做一些研究,他同时也记得余寻光说过的话,“冯知平的底色是孤独。”
胡继周朝他的方向偏头,“你还记不记得他说的,不管一个人的时候怎么样,冯知平在遇到曾在常和老罗之后,绝对会露出「兵」的一面。”
雷纬明接过他的话,他清晰的发言代表着他没忘记,“看到他,就让人看到他的同袍战友。死去的战友留存于世间的只剩下那份荣誉,他绝不会给战友抹黑。战友是以军人的身份死去的,所以冯知平也活成了一个他人眼里的军人。”
军人,胡继周了解军人。
老罗是个逃兵,曾在常急功近利,只有冯知平最接近现代军人的内核。
“我很期待跟他对戏。”
一座金凤奖,一座金晷奖,胡继周从来没有看轻过余寻光。专业不以年龄定深浅,余寻光展露的实力足够让人以礼相待。他对他的最高礼仪,就是把他当成同辈人。
雷纬明一直这么说:“这是个好演员。”
冯知平耐得住寂寞,余寻光也能耐得住寂寞。
剧组开拍,小米回公司镇守运营,小陈接力,忙前忙后的照顾余寻光。
大中午的,他端来一份盒饭。
“小余,你真要在这儿吃啊?”
余寻光点头,目光里充满坚定。
“试试。”
他要在飞沙里试试吃饭的滋味儿。
小陈拗不过他。他蹲下,趁风停的瞬间,掀开饭盒。
仍旧有细碎的沙砾薄薄地辣了一层。
余寻光犹然不觉,他张嘴,自己塞了半嘴的土。
并没有食物的味道,只有那种奇怪的,泥土的芬芳。
小陈看得皱眉,“拉肚子怎么办?”
现在这个年代,谁会主动去塞自己半嘴土啊?
余寻光不仅塞,他还笑着嚼,“不会啦。”
小陈想不通,越看他动作越不忍心。
余寻光劝他,“你想想,不仅是冯知平,还有很多人都这样过。”
小陈说:“他们很伟大。”
“是的。”余寻光说:“我们看他们是伟大的,但是他们在做的时候,一定不会觉得自己是在做什么伟大的事。”
小陈懂他的意思,“平凡。”
“是的,”余寻光的目光追随着太阳,“我要调整心态,我要去更远的地方。”
小陈一直在跟着余寻光混组,他了解他的精神状态,记起去年余寻光《群鸦风暴》蹲在角落里落泪的样子,他忍不住红了眼睛。
“小余,你要注意。”
余寻光看向他。
小陈不敢看他,只独自坚持,“崇哥说了,你不能太沉浸,你之前就太沉浸……这样伤身。”
就像康纯不联系叶兴瑜演情绪戏,余寻光的团队也不想再看到短段时间内大喜大悲。
“我知道。”余寻光点头,笑得温柔,“我只是在理解人物。”
第93章 大唐伙夫冯知平
只有贴近孤独, 才能感受到冯知平经历的那种孤独。
余寻光对冯知平的揣摩不仅是从心灵上去体会,他还做出了文字性的总结。
一个人在人烟罕迹的单调环境里待上一年半会变成什么样?余寻光想,如果没有足够的信仰, 应该没人能坚持得下来。
冯知平实在是一个再好理解不过的人物, 从剧本里提供的信息和编剧给的小传,余寻光一点点的在心里构建他的形象。
冯知平的名字带着些文气,他家里应该有读书人,但绝不会是才学太好的读书人,因为这样冯知平就不会去随军做个小伙夫了。
他是良家子弟, 他家或许世代务农。他从小身体不好, 又没有足够的才学,所以父亲把他送去当厨子, 希望他能有本事谋生。他性格老实,又肯用心, 如此便得到了师父的倾囊相授。他在后厨工作,充足的食物让他变得强壮,日复一日的颠锅让他有了力量,他终于成为了一个合格的厨子。
如果不是后来跟着师父去了军营,冯知平的人生将一直普通下去。
没有人不想打拼出一番事业,哪怕代价是马革裹尸,也会有人前赴后继。在这样的军营中, 冯知平看见的是一片崭新的广阔天地。他是个年轻人,他也会有热血的一面。将士们的训练与呐喊激发了他的血性与荣誉感,冯知平逐渐和身边所有士兵一样,以为大唐而战为荣。
有人告诉他,他们是袍泽,是兄弟, 不论他是拿着刀枪剑戟还是拿着铲子锤子,他只要在军营里,他就是个有用的兵。
这种认可让冯知平浑身热血沸腾。他从此深扎军营,日积月累下,他见到了很多人,也交了许多新朋友。
但他不会忘记自己还是个伙夫。他和师父负责着一百来个人的吃食,他对他们有责任。
大唐强盛,大唐不缺军需,冯知平一直把战士们照顾得很好。
直到那一天,将军传令,大军开拔,向突厥西征。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能上战场,大家都很高兴,他们终于能为大唐而战。可是从未踏足过的沙漠成了很多士兵无法克服的第一道坎,更别说后来还有神出鬼没的突厥兵。
由于缺少在沙地作战的经验,强盛的大唐打了败仗,士气汹汹的唐军成了溃兵。
冯知平身边的战友一个接一个的倒下,最后绝境来临,他们遭遇伏击,被逼得误入沙漠腹地。
大唐啊,那么强盛的大唐也会打败仗吗?冯知平熟悉的兄弟死了,他的师父死了,看不见的远方里还有更多他不知道名字的人死了。
对于士兵来说,死或许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打败仗而死,更可怕的是大家都死了,只剩一个人活着。
幸运又不幸运的冯知平找到了一块绿洲,得以苟延残喘。
他开始守着那块绿洲,他的人生好像只有这块绿洲。
栖身绿洲,冯知平会是什么样的心情?
现代心理学说,战场上下来的人都会有战后应激症。冯知平会有这种病症吗?
他肯定会有的。
所以他除了庆幸外,还会焦虑,还会崩溃。
他的情绪与精神就像根皮筋,在绷紧和放松中来回拉扯。
初时,冯知平还能坚持,后来他的精神日益恍惚。
活着的人会想念死去的人,更不要说冯知平还是一个人孤单地活着。
没有人告诉他应该干什么,这里也没有可以做的事,他变成了一具尚能呼吸的行尸走肉。
他开始频繁的想起师父,想起战友,想起远方的父母还有再也回不去的家乡——冯知平的故乡是个绿水青山的乡村,如今这一片黄沙之处倒有可能成了他的埋骨之地。
冯知平想家乡的山水,想家乡的吃食。
越想念,越孤独。这样孤独的活着,还不如死了。
念头一生便开始疯长。冯知平像所有从战场上下来的士兵一样,尝试自杀。
但是后来他又放弃。
没人想死。
那些死去的袍泽里绝对有不想死的人。
见过死的冯知平更知生的可贵,他决定好好珍惜自己的生命。
他得干点什么,他得给自己找点事做。
他先是给自己建了一个简陋的房子。
他或许还能洒下兜里存留的种子,在沙漠的绿洲里种菜。
等能吃好,睡好之后,冯知平开始寻求更高的精神必需品。
他试图走出去。
然后他就遇到了沙堆里露出来的,穿着唐军战袍的遗体骨头。
黄沙中有一截白骨。
那一刻,冯知平一定是欣喜的。
长久的寂寞让他看到人骨头都倍感亲切。
这是他的战友,是他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