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体验系统[娱乐圈]_作者:寻光小筑(504)

2025-05-05 评论

  “恭喜我们家雯雯拿到大饼,孩子太争气了。”

  “我就知道活的长什么都见得着,奶奶我的梦越做越好了。”

  “居然是电影制片厂的献礼片,是我知道的那个制片厂吗?”

  “恭喜余老师再一次拓展新的作品类型!”

  “哇,既然是献礼片,那算起来就是明年播吧?加上余寻光的《辰起时》,明年我就是最快乐的小孩!

  不得不提起的是,系统对于一部剧饰演多个角色的技能判定照例是采取综合手段。这回的詹家祖孙三代,系统给出了[A+]的评分,一共给了余寻光三个技能:“摄影技巧(大师)”、“镜头感(超绝)”、“色彩的运用”。

  三个技能里没有金色技能,大概是因为电影讲的是制片厂的故事,所以给的技能也偏向这方面。摄影直接达到“大师”是因为余寻光本来就会摄影,这些年跟着各种导演、摄像耳濡目染,他也学了不少本事;后者的“镜头感”同样是演员身份得利;“色彩的运用”和阿培当初给的“对美的追求”倒像是相辅相成。

  余寻光不由得想到,如今,他或许真的已经具备一个导演或是摄像的资格了。

  至于到底是“优秀”还是仅仅只是“够格”,还得靠实践才能来证明。

  和前段时间构思的剧本内容一样,这件事需要放到日后再说。余寻光暂时的工作是配合剧组开展围读会。

  剧本上的三个故事相对独立,然而李中桓和王宗伦想拍那种实景光,便规划着三个故事同时进行。这种安排不仅考验美术置景,也很考验演员——尤其是余寻光。

  所以刚落座下,余寻光就叹了口气。

  王宗伦知道他是故意,哄着他说:“余老师,能者多劳嘛。”

  “奉承”的好话谁都爱听,余寻光装模作样,顿时舒服了。

  既然不分场次拍,那就是所有的演员一齐出通告,围读会便也归拢在一起完成。

  詹家祖孙三代的故事时间线分别是上世纪30年代、70年代、10年代三个阶段。首先被李中桓点到名的,就是又在民国时期展开“爱情故事”的余寻光与方正蓉。

  詹惟勤是从美国进修完电影技术回来的导演兼摄影师,是中国第一批接触到正统学院派电影制作的年轻人。他来到纸醉金迷的黄浦江畔,希望能够在这个繁华的大都会里,开启新中国电影的梦想。

  他就是在一次海选演员的途中认识了苏兆云。苏兆云是艺术学院的学生,听说有人招聘演员,便陪伴同学前来。在面试时,不仅同学被选上,她也被看中意外的成为女主角的候选人。这种阴差阳错似乎也代表着她和詹惟勤天定的缘分。苏兆云被电影故事打动,使出了万分努力试镜成功。在电影拍摄期间,詹惟勤和苏兆云时有交流。他们初时只谈剧本,后来谈到文学,谈到艺术,再谈到家国。

  他们在言语与灵魂的交流中发现自己与对方兴味相投。

  于是他们尝试交往。期间,他们不仅构建着有对方存在的未来,也尊重着对方的梦想。到最后,他们甚至发现他们还有着相同的家国情怀。很快,在第一部电影拍完之后,詹惟勤和苏兆云这对情投意合的恋人便结婚了。婚后,电影也取得了成功,他们便拿着营收的钱和朋友一起合伙成立了一家电影公司,这就是“沪市制片厂”的前身。

  詹惟勤有家国大义,苏兆云亦是巾帼豪杰。夫妻二人借用电影为国家发声,反对一切不公平和压迫。他们正义的声音很快便遭到了邪恶的凝视。为了保住性命,二人无奈在爱国人士的保护下离开了沪市,来到了苏区。

  苏区的条件自然不能和沪市相比,但詹惟勤和苏兆云却适应得很快。他们是经过斗争的人,物资上的匮乏无法使他们的灵魂与创作欲望干涸。况且,黄土高原上何尝开不出文学与艺术的花?很快,他们和一些青年学生合作,将更贴近老百姓生活的文学作品搬上了舞台。

  当时局稳定后,夫妇二人再度回到沪市,在领导的期望下,重建电影制片厂。

  望着熟悉的城市,詹惟勤转头,向苏兆云伸出了手:“兆云吾妻,你还愿意做我的女主角吗?”

  苏兆云微微一笑,把手搭放上去,一切尽在不言中。

  在梳理这部分戏的过程中,李中桓听着余寻光和方正蓉的对白,一直保持着面部放松。当二人结束,他带头领着现场的工作人员鼓掌。

  “不愧是陈敏笙和华雅君呀。”

  方正蓉听着这句话,面色也变得柔和,“我也没想到时隔多年再和余老师演感情戏会这么默契。”

  余寻光看着她点头,算是赞同她的话。

  这个头开得如此顺利,无疑给饰演“妈妈”吴嘉慧的井雯带来了一些压力。

  但有压力才有动力!听着导演cue到自己,决意表现的井雯抬起下巴,斗志昂扬。

  詹定云和吴嘉慧的故事发生在70年代。

  詹定云从小就是个书呆子,因受家庭环境影响,他从小最喜欢的事除了电影之外,最擅长的便是画“小人书”。他不像别的孩子那样吵闹,也不活泼,他就像个天生的文学家,给他一支笔,一个本子,他就能坐一下午。父母也有意培养,他的艺术细胞便像春天的草那样开始疯长。

  草长得太高,总有被修剪的时候。到他27岁那年,他开始压抑自己的喜恶,响应政策作为知青下乡,来到了风景美丽的桂省漓江附近的山村。此处和生长之地的秀美山水激发了詹定云的创作欲,他无比欣喜却又小心翼翼,每天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之后,都要花大量的时间去“发呆躲懒”——那是别人眼里看来,实际上,詹定云只是偷藏起画笔,小心翼翼地躲在无人之处采风。

  詹定云为了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创作,平日里做工更加认真了。有一天,吴嘉慧的朋友在工作上捅了篓子,同组的詹定云不抱怨,也不忙着推卸责任,而是有条理的想办法补救。

  吴嘉慧见他稳重,长得又斯文,便一直偷偷注意着,直到有一天找到正在“躲懒”的詹定云,主动接近。

  到这里,李中桓先礼貌地示意编剧暂停,然后对着即将开口对词的男女主说:“我们知道这一段故事说的是70、80年代,为了更加富有那个时代的特色,我提前跟演员讲过,需要你们在念台词是带有那个时代的腔调。”

  就像刚才的余寻光和方正蓉也是带着一股民国味儿的。

  至于这边的腔调怎么拿捏,井雯是特意提前半年看了很多老电影,从那些佳作中扒出来的。

  但她在说第一句时仍旧略紧张。

  “你在画什么?”

  说完,井雯松了口气。

  是这个感觉。

  余寻光看着剧本上写的「詹定云受惊」,知道他是怕被吴嘉慧发现自己暗里的小动作,所以小幅度地做了一个把什么东西收到背后的动作。

  井雯从他的面部表情看出他的意思,连忙说出后一句台词:“你别怕,我不会举报你的,真的。”

  余寻光透露出詹定云应有的迟疑,思考片刻后把本子拿了出来,“不是资本主义的东西,就只是山。”

  井雯歪了外脑袋,就像她看了一眼詹定云的画册,“你每天对着他们看还没看够吗?”

  余寻光露出少有的激动,“不是给我看。”

  井雯再猜:“那是给父母看?”

  “你或许会觉得我在说大话吧,”余寻光又不好意思地说,在他的脑海中,演这段戏时他会背过身去,脸上跃跃欲试,“我是想画下来,给全国上下所有的人民看。”

  井雯,或者说吴嘉慧并未轻视他,“这里的山水这么美,应该受到应有的赞扬。”

  她又请求,“能让我看一眼你的画吗?”

  詹定云握着自己的画册,半天后递给了她,“给。”

  一直孤独创作的画家当然需要知己的欣赏。

  吴嘉慧对詹定云来说就是出现得恰到好处的人。

  “真好看。”吴嘉慧一一翻阅后发自真心的赞扬,她甚至激动地问到,“你会画人物肖像吗?”

耽美书斋推荐浏览: 寻光小筑 娱乐圈 系统 升级流 成长 治愈 万人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