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世安在会上主要提及两件事。
一是“全民参与反间谍”,不能让反间谍的事情停留在政策上,必须要从上至下贯彻落实,只有增强全民反间谍安全防范意识,才能筑牢国家安全人民防线!
二则是羲和仿星器的实验要提上议程,既然这么多国家都在关注他们的进展,咱也不能太被动,总得亮亮肌肉,展示一下成果。不然,其他国家还真当我们闹着玩的。
这个会议没开多久,很快,在一次公开会议上,国安部的领导对“全民反间谍”行动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该行动的重要性。
甭管其他解读国家政策的大v怎么说的,总之,这个行动是推行下去,并且得到很多人的关注。
另一方面,羲和仿星器项目组也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只等合适的时机开始实验。
项目组的科研人员检查了一遍又一遍,相关的测试也做了好几遍,在没有正式通电使用前,所有人的心都提着呢。
距离秘密会议召开已有一周,上层终于发布指示:“最后一次检查‘羲和’各装置组件安装情况,如无问题,可以开始实验。”
两天后,羲和项目组的所有工程师已经完成了对“羲和仿星器”装置的全部排查工作,此刻正守在控制室,等着最后的结果。
羲和仿星器是东夏自主建造的第一个仿星器,工程师们花了三年时间,把设计图上的零件组装成一个,被密密麻麻线圈所包裹的钢铁巨兽。
看到这个“巨兽”,所有的工程师心中澎湃不已。
羲和项目组的总工程师正跟在任世安身后,小声讲解一些设备的作用,他们一路走到总控室门口。
透过玻璃窗,任世安能看到有工程师在调试,似乎是在做最后的准备。
他随口应了几声,问出一个非常外行的问题:“咱们之前在另一台仿星器实验的时间能达到接近一个小时,放在羲和上,这个时间能提升多少呢?”
提升多少?
总工程师也拿不准,但……不管提升多少,甚至是有没有提升,羲和的正式投入使用对该项目的所有工程师,乃至东夏而言都很重要。
这意味着东夏在仿星器上的研究更进一步。
接下来两人继续说了一些闲话,不过很快,任世安看时间差不多了,让随行拍摄的记者听从工程师的安排,把手机和摄像机都收走。
随后,所有人的目光都放在了任世安和他旁边的总工程师身上。
总工程师表情严肃,他深吸一口气,郑重发问:“大家都准备好了吗?”
“准备好了!”
他又说:“那就开始吧!”
这头匍匐的钢铁巨兽“羲和仿星器”,第一次在华夏发出属于它的咆哮。
【任伯伯:小昀,羲和仿星器的实验很成功!】
【任伯伯:羲和把磁约束时间延长至75分钟,足足提升了十五分钟,这是羲和的进步,也是东夏的进步!】
简昀和小伙伴们从训练室一出来,刚拿到手机就看到了这条消息。
瞬间,他的心跳都停止了,呆呆看着手机不知道该说什么。
这几年他恶补了不少相关知识,清楚地知道这个时间对东夏来说意味着什么。
不同于ITER(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的启动时间一再推迟,东夏对可控核聚变的研究从来没有停滞过。从三年前全超导托卡马克装置的“亿度千秒”的世界记录,再到如今仿星器上,以小时计数的新的世界纪录。
这是巨大的飞跃,也是跨时代的飞跃。
“小昀,你在看什么呢?这么高兴!”
大家都收拾完准备回宿舍,只有简昀还站在原地盯着手机看,漆临不由好奇,把脑袋凑过来。
“没什么,”简昀不准备说什么,他把手机合上,伸手推开漆临汗哒哒的脑袋,一脸抗拒,“咦~走开走开,漆临你头上全是汗!”
“嘻嘻,还说我呢,小昀你自己头上也全都是汗~”漆临才不走呢,不止不走,还刻意在简昀肩膀上蹭了蹭,似乎想把脑袋上的汗都凑到简昀的衣服上。
“啊啊!漆临!你快撒开我!”简昀手忙脚乱地把漆临从自己身上撕下来,绝望地偏头看自己的肩膀,那上面本就被汗给打湿,又被漆临那么一弄,湿得都能滴水了。
简昀龇牙,怒吼:“漆!临!你给我等着!”
然后想也没想,追着漆临就跑,发誓也要把汗都给擦在漆临身上。
“哎哎哎,你们等等我!我也要玩!”许嘉彦是不可能放过这个凑热闹的机会。
简昀追漆临,那他就追简昀,三个人“啊呜啊呜”地跑开了,围着其他四个人转圈圈。
漆临更是时不时地就躲在一个人身后,搞得林淮阳他们也被迫参与进来。
于是,3个人的你追我赶,很快就变成了7个人的大混战。
不断传来尖叫声和嬉闹声,听得路过训练室的人也忍不住露出笑容,跟着他们一起笑。
哪怕岁月更迭,他们7人也一如既往。
嗯……东夏的飞跃固然值得开心,但和小伙伴们的打闹也是简昀当下很重要的事情。
第143章
简昀收到的消息是结束运行后,任世安第一时间通报给他的最新消息。
不过很快,羲和仿星器首次运行便取得佳绩的消息被《人民日报》公布出来。
一公布,便轰动了整个等离子体物理学界和可控核聚变领域!
《震撼!羲和仿星器首次运行成功,磁约束时间突破至75分钟!刷新世界纪录!》
高层说要亮肌肉,那就亮。
不同于前几年的藏着掖着,这一次,东夏官方的态度非常鲜明:
既然你们这么关注我们的进展,行啊,也不用你关注了,我大大方方告诉你们,这三年我们究竟干嘛去了!
官媒迅速跟进,各大门户网站竞相转载,视频平台学术领域也围绕这一个成果做了很多分析视频,微博更是不会错过这个热度,一时间#羲和仿星器#、#磁约束时间75分钟#、#东夏牛逼#……等等词条直接空降热搜榜。
《东夏核工业报》:《东夏自主研发“羲和仿星器”运行成功,磁约束时间突破75分钟!》
作为东夏核行业唯一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专业报刊,本次报道中介绍了实验的背景和各工程师做出的努力,并首次披露“羲和仿星器”为东夏自主研发的项目!
到这时,国内外学术界才得知,原来“羲和仿星器”不是普鲁士那台仿星器改造了一下,而是全新的,完全由东夏自主设计和研发的新的仿星器!
东夏核工业报不说,可能大家真的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对密切关注东夏新闻的国家来说,仿星器磁约束时间的突破是一击,而这个仿星器还是由东夏自研的,更是重重一击!
但还没完,这么大的事情显然不会只有华夏核工业报关注,除此之外,还有不同领域的主流媒体发布了相关报导,从多方面发表自己的解读和观点。
《未来人》:《人类距离“人造太阳”还有多远?——羲和仿星器告诉你答案》
《新华社》:《东夏核聚变领域研究的里程碑:羲和仿星器刷新全球磁约束记录!》
《全球观察》(国际版):《东夏仿星器迎来新的突破对世界的意义》
……
多个领域的报导引发了国内外的讨论狂潮。
等羲和项目组的总工程师带领各工程师将实验数据汇总,并撰写成相关论文,将之投稿到《东夏科学》期刊的编辑部。
这篇有三四十人署名的论文很快被《东夏科学》的编辑部审核通过。
他们所有人都清楚,这么重大的科研突破的技术论文,羲和项目组却并没有选择发表在《Nature》或《Science》上,当然不是因为他们过不去审核,这个成果背后的份量足够这两个期刊的编辑部认真对待。
这种情况下还能选择《华夏科学》,只能说是他们项目组的想法,亦或者是高层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