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个木匠需要很多相关的知识,还要学会熟练应用各种技术,这不是在两三个月内就能学会的。但是如果要制造什么标准化的东西,那就不需要多少木工的知识,而且只需要学会熟练使用一些木工技术,就能够生产出合格的产品。甚至于每个人只需要会制作一样部件,只要能够标准化,把这些部件拼合起来就能形成完整的产品——这也就是“流水线”的思想。
九个人似乎比较难形成一条“真正的流水线”,但按照这种方式做些东西,那也是绰绰有余了。后进组的组员们仔细地讨论了一番,最终决定先试着做马扎。
马扎是目前村里需求量最大的木工产品。之前村里的乡亲们歇息或是晒谷子、做手工活儿时,都是蹲着或者拿石头、砖头当板凳。这样自然称不上舒服,而随着人们的生活有了富余,对于坐具也有了不小的需求。但是如果用椅子、板凳代替石头、砖头,则又嫌太沉太大,不方便带着到地里。这样考虑起来,最方便携带、不占地方的马扎就是最合适的坐具了。
要说马扎做起来也不难,主体部分就是八根长短合适的木条,组合在一起然后蒙上一层结实的厚麻布,就算是做成了。之前也有人找了看着差不多的木柴自己做了自己用,但大多坐不稳还容易坏。由此也能看出,虽然马扎看着简单,但要做得结实又稳当,还是需要一定技术的。
无论做什么木工,都应该先有图纸。而马扎的图纸对于王小树而言,也是小菜一碟了。把八根木条的尺寸确定下来之后,就可以分“工位”了。第一个工位是要先把原木按照留有余量的尺寸切成木板,而后第二个工位把木板刨出一个确定的厚度,这就确定了一个维度。第三个工位拿墨线把精确的尺寸画在木板上,第四个工位按照尺寸切好木条,于是另外两个维度也确定了。第五个工位对木条进行抛光,在木条上打好钉孔,使得第六个工位能够按照图纸把木条组装成马扎的主架,再蒙上厚麻布,这马扎就算是做完了。
每个工位的工作都很容易理解,多加练习也能够很快掌握。而由于每个工位的工作量都是不同的,后进组也没有直接按照不同人分不同工位,而是首先讨论出了各个工位的记工方式。按照花费的时间不同,对于做同一个马扎的工作而言,不同的工位所记的工应该不同——如果把第一工位记为三个工,那么第二工位和第三工位也应当记三个工,而第四工位则应该记四个工,第五工位记三个工,第六则记两个工。
平时大家虽然是以流水线的形式干活儿,但也不是非要每人都固定做某一项工作,而是可以随时换工位,只要能保证六个工位投入的劳动量比例在“3:3:3:4:3:2”即可。并且,虽然组里的张玉荷才是个十四五岁的男孩儿,但像是第三和第六工位的活儿他却也能干。因此,他在互助组里也能干和别人一样的一份儿活儿、赚和别人一样的一份粮食。
别看这似乎是一件再简单不过的小事儿,它却是证明了男孩儿在其余组员全是女人的互助组里也能干得下去。在这个有女有男的互助组里,张玉荷没有成为他姐姐的拖累,而是能够跟他姐姐一样挣一份应得的收入。这也成为了一个同工同酬的好案例,让那些还受到旧思想影响的人意识到,男人虽说体力上弱些,但干活儿却不比女人差。
后进组做马扎,不光是卖给村里的其他乡亲们,也卖出了丘阳村外,特别是接了许多邻近的村子的订单。而除了马扎之外,后进组也从解放区的城里接了一些例如桌子、椅子之类的订单。同样由着这种标准化和流水线的办法,由王小树预先画了图纸,而后组员们分工位地一起做,既能做得快,还能做得合乎标准,而且大家一起干活儿还不觉得累。
冬天结束时,后进组把做木工赚的钱拿出来了一部分用于购入新的生产资料。由秋穆负责去买了两头半大的骡子,又找丁福多打了四整套铁农具。这下儿,后进组种地的工具总算是真正齐了。
注释:
①草木灰:植物燃烧的残留物,主要成分为钾盐、钙盐、碳酸盐、磷酸盐等,其浸出液呈碱性;传统用于施肥,也可用于化工制造。
作者有话要说: 周末休息,不存在的。
辣鸡学校,辣鸡课。
☆、第一百二十一章:担忧
这下儿,后进组终于能脱了这个“后进”的名号。虽然在生产上还谈不上先进,但在生产组织上却是让人刮目相看了。